印度姑娘嫁到中国农村,妹妹探访后为何直言“没法过”?

推荐 04-01 阅读:4 评论:0

在印度,一个名叫莎菈的女孩,人生轨迹与中文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印度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众多。

作为长女,莎菈自小就备受关注,父亲也倾尽全力支持她的学业。

高中毕业后,莎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学,并在老师的推荐下选择了中文专业。

莎菈的这个选择并非偶然。

她敏锐地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印度工作和旅行,学习中文无疑为她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她梦想着未来成为一名导游或翻译,甚至前往中国工作和生活。

大学期间,莎菈勤奋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

她与妹妹莎莉的关系却日渐紧张。

莎莉比莎菈小一岁多,周围的邻居常常将两人进行比较。

莎莉心胸狭隘,认为姐姐处处压她一头,因此心生怨恨。

这种竞争意识使得莎莉对莎菈的成就非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将其视为绊脚石。

后来,莎莉未能考上大学,更增加了对姐姐的嫉妒。

大学时光,莎菈邂逅了在中国留学的洪生。

她被洪生的开朗和热情所吸引,主动接近他,并以学习中文为由频繁接触。

很快,校园里就传出了关于两人恋情的流言蜚语。

尽管洪生试图解释,但谣言愈演愈烈,两人的关系也变得暧昧起来。

毕业前夕,莎菈鼓起勇气向洪生表白,两人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恋爱第二天,莎菈就提出了结婚的想法。

莎菈不愿与洪生经历漫长的跨国恋,她希望尽快结婚,以保障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

洪生对此感到有些犹豫,毕竟与外国姑娘结婚并非易事。

他需要考虑家人的意见,以及婚后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

莎菈体谅洪生的顾虑,劝他与父母商量后再做决定。

等待的日子里,莎菈内心忐忑不安。

她既向往在中国开始新的生活,又不舍离开家乡和父母。

洪生回家与父母商议后,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他回到印度,正式拜访了莎菈的家人。

莎菈的父亲对这门婚事并不满意。

在印度的传统观念里,女儿出嫁需要准备丰厚的嫁妆。

莎菈的家庭并不富裕,这笔开销对他们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莎菈理解父亲的难处,她主动提出留在印度工作三年,并将赚来的钱交给父亲作为嫁妆。

同时,她也表达了想要与洪生先领结婚证的愿望。

父亲同意了她的请求。

洪生的家人得知莎菈愿意承担嫁妆后,对这位印度姑娘更加满意。

他们表示愿意等待莎菈三年。

护照办好后,莎菈在洪生的安排下,来到中国领取了结婚证,并在酒店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虽然莎菈还没有去过婆家,但她从公婆的穿着和举止中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慷慨,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短暂的中国之行结束后,洪生还为莎菈办理了务工证,方便她日后来中国工作。

回到印度后,莎菈一边工作,一边见证了妹妹莎莉为了攀比而选择高嫁,以及她婚后不幸的遭遇。

莎莉的丈夫和婆婆经常打骂她,甚至考虑为丈夫再娶一个妻子。

莎菈对妹妹的遭遇感到同情,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莎菈完成了对父亲的承诺,带着两万人民币的嫁妆,远嫁中国。

初到中国农村的莎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洪生家住的是老旧的房子,家境并不富裕。

尽管这些年洪生努力工作还清了家里的债务,但买房或盖房仍然需要两人共同努力。

莎菈的心情复杂,但她很快被公婆的热情和关爱所感动,并积极地适应了新的生活。

她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和洪生一起努力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婚后三年,他们一直没有要孩子,因为担心孩子的到来会影响他们攒钱买房的计划。

莎菈在中国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她感到满足和幸福。

妹妹莎莉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

莎莉对莎菈简陋的住所和朴素的穿着充满不屑,嘲讽她过着“没法过”的日子,并炫耀自己拥有昂贵的衣服和黄金首饰。

洪生和公婆对莎菈的境遇感到愧疚,但莎菈却表示,她已经比许多印度姑娘幸福得多,因为她的中国丈夫和婆婆对她很好,从不打骂她。

莎莉的炫耀和嘲讽,反而让莎菈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看到妹妹在印度婚姻中的不幸,莎菈果断地联系了家人,希望他们将莎莉接回印度。

莎莉灰溜溜地离开了中国。

莎菈的故事,引发了我们对幸福的思考:幸福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满足?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各不相同。

莎菈选择了一种简单而知足的生活方式,而莎莉则更看重物质条件。

这两种选择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反映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