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有救了?三月交付量同比增长26%
2025年4月1日,蔚来汽车发布的最新交付数据再次将其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3月交付新车15,039台,同比增长26.7%,其中蔚来品牌交付10,219台,乐道品牌交付4,820台。一季度累计交付42,094台,同比增长40.1%。这一成绩在年初车市淡季中显得尤为亮眼,但在笔者看来,背后的故事却远比数字更加复杂。
销量增长背后的“暗流涌动”
尽管交付数据呈现出增长态势,但蔚来的市场处境并不轻松。自2024年起,关于其“烧钱模式难以为继”、“换电站拖累盈利”的质疑声便不绝于耳。数据显示,蔚来过去八年累计亏损超千亿元,2024年净亏损更是高达226亿元,每卖出一辆车亏损超10万元。资本市场的反应也颇为冷淡,其港股股价半年内腰斩,市值蒸发超百亿。
负面舆情更是如影随形。从服务争议到交付延迟,蔚来多次登上热搜,公众对其“理想主义”模式的信任度持续下滑。2025年3月底,蔚来法务部的一纸公告,将长期操控多平台账号发布未经核实事故视频诋毁品牌的网络账号“车曝台”持有人林桂荣送上法庭。这虽是个案,却折射出蔚来面临的舆论环境之严峻。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的亏损与换电模式紧密相关。截至2025年3月,蔚来已建成3,172座换电站,单站建设成本超300万元,年运维费用超10亿元。这一庞大的换电网络为用户带来了便捷性和高粘性,但高昂的成本也直接拉低了蔚来的毛利率2-3个百分点。
然而,蔚来并未坐以待毙。2024年9月,蔚来调整换电服务费模式,从“一口价”改为“按度收费”,旨在降低用户短途出行成本,同时也反映出其对成本控制的迫切需求。此外,蔚来与宁德时代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全球最大换电网络,并引入外部资本分摊压力。2025年3月,蔚来通过港股配售募资40亿港元,缓解了短期资金压力。
淡季突围,市场节奏与舆论的博弈
2025年的车市淡季魔咒被蔚来打破。在传统认知中,春节后的2-3月因消费需求疲软被视为淡季,但蔚来3月交付量环比增长14%,远超行业预期。这一成绩的取得,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密不可分。政策刺激、产品迭代以及渠道优化共同推动了蔚来的销量增长。
然而,周销量排行榜的频繁发布却加剧了公众的焦虑情绪。部分媒体将蔚来短期销量波动解读为“倒闭前兆”,忽视了车市淡季的周期性规律。事实上,2025年一季度蔚来销量同比增长40.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显示其仍具备市场竞争力。
面对盈利压力,蔚来加速战略调整。高端品牌蔚来稳固30万元以上市场,乐道品牌主打20万元级大众市场,新品牌萤火虫则瞄准10-15万元入门级领域,形成差异化布局。此外,蔚来还在自研芯片、NT3.0平台优化供应链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进一步降低成本。
海外扩张也成为蔚来的一大亮点。萤火虫品牌计划4月上市并出海欧洲,换电模式也将跟随用户拓展至海外市场。尽管乐道品牌初期交付遇阻,ET9因技术复杂度延迟交付,但蔚来的技术储备仍具潜力。其线控转向、全域900V高压架构等技术重新定义了行政级电动车标准,换电网络接入第三方车企的谈判也在积极推进中。
规模与效率的双重考验
蔚来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2025年第四季度单季盈利目标、44万辆年销量计划均需突破多重关卡。乐道品牌需实现月销破2万,当前月销5000辆的成绩远未达盈亏平衡;换电站利用率需提升,高昂的运维成本持续侵蚀利润;现金流管理同样严峻,419亿元现金储备若按2024年亏损速度仅够支撑两年。
但蔚来并非毫无底牌。在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其市占率超40%;与宁德时代等合作伙伴的深度绑定降低了换电网络扩张成本;CBU机制改革推动资源向高回报业务倾斜。正如蔚来创始人李斌所言:“我们需要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写在最后:与其唱衰,不如理性看待
蔚来的故事是新势力造车的缩影。在技术创新与商业现实的碰撞中,它既要坚持用户体验,又要应对资本的拷问。2025年3月的销量增长证明,其调整策略初见成效,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规模增长转化为持续盈利。
换电模式的未来、多品牌战略的成败、技术红利的释放,都将决定蔚来能否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重掌主动权。正如其用户所言:“我们期待的不是完美的企业,而是不断进化的挑战者。”蔚来在争议中展现出的韧性生长,或许正是其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