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壤塘出现“狼猫”,外形奇特,性情凶猛,能单独搏杀野狼
在我国一些相对比较寒冷的地方,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猫科动物,它们脸蛋圆圆的,两颊长有明显的“络腮胡”,耳朵呈三角形,有趣的是耳朵尖上还长着簇毛,这点倒是跟非洲的狞猫有些相似,但它的簇毛要相对短一些。
这种猫科动物就是人们常说的猞猁,因为它是现存所有猫科动物里长得最像狼的一种,所以猞猁也被称为“狼猫”。猞猁是喜寒物种,所以多生活在北方地区。不过南方一些地区也有,比如近日,人们就在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南莫且湿地自然保护区发现了猞猁的身影。
位于四川省阿坝州的壤塘县,长期以来推行的生态保护举措所带来的作用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猞猁在我国属于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且它们是中型的捕食者,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莫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近日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惊喜地发现在一处山坡上,前后共有三只猞猁从镜头前快速走过。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只猞猁虽然没有聚集走在一起,但相隔不远,它们从远处正往山上走。猞猁是独居型的猫科动物,三只猞猁同框的场景,是极为罕见的。其中一只离镜头比较近的猞猁,身形矫健,体态壮硕,应该是一只成年猞猁。
它们长大之后雄性能达到12-29公斤,雌性能达到11-21公斤。在当下我国大多数自然环境下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的前提下,猞猁这种中型的猛兽,俨然成了“森林之王”。在自然环境下,它们几乎没有天敌。
在传统观点里,猞猁跟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都是过着独居生活的,它们只有在发情期的时候,配对的两只猞猁才会短暂生活在一起。一旦雌兽受孕,雄兽便会离开,也不会参与之后的育幼阶段。
然而随着人们对猞猁习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猞猁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孤独。白俄罗斯科学院的动物学家们,在纳利波基森林进行了长时间的生态研究,就发现了森林了的一只雄性猞猁,早在发情期前就已经跟雌猞猁生活在一起了。
位于白俄罗斯中西部的纳利波基森林,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森林里面生活着多种野生动物,包括欧洲森林狼、狗獾、赤狐、猞猁等等。
猞猁是白俄罗斯动物学家们的重点研究对象,他们不仅发现了雄猞猁在非发情期时就与雌猞猁生活在一起,而且在雌猞猁育幼阶段,雄猞猁也会参与其中,承担起了“父亲”的责任,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给猞猁母子投喂食物。动物学家们多次发现,雄猞猁将捕获到的猎物丢在了母猞猁巢穴附近。
猞猁是一种非常凶猛的猫科动物,而且它们性情凶猛,实力强悍,能够单独搏杀野狼。可能说到它们能搏杀灰狼,很多人不太相信,毕竟即便是成年的雄性大猞猁,也不过二十多公斤,又怎么可能是灰狼的对手呢?
然实际上并非所有的灰狼都如北美灰狼一般高大威猛的,比如生活在纳利波基森林的欧洲森林狼,体型就比较小,即便是成年狼,也不会比猞猁大多少。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森林里面的灰狼,并不一直都是群居的,它们也有单独生活的时段。
当温暖季来临的时候,林中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丰富,此时独狼的觅食效率更高,所以在这个季节,欧洲森林狼倾向于单独行动,独狼的数量甚至能超过群居狼的数量。事实证明猞猁也非常聪明,它们是绝对不会去招惹狼群的。
那些独狼、瘦弱的个体、怀孕的母狼、幼狼才是猞猁的重点伏击目标。温暖季也是猞猁的育幼季,所以雄猞猁为了幼崽的安全,会积极地去杀死生境内的欧洲森林狼。
大多数情况下,多只猞猁同框,基本上都是母兽带崽的情况。猞猁幼崽会在母猞猁身边学习各种生活捕猎技能,尤其是在它们半大不小的时候,母猞猁会带着它们频繁外出,寻找猎物,教授它们狩猎技巧。直至小猞猁们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一定的狩猎经验之后,它们才会离开母猞猁,过上独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