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死后,后裔一代比一代牛,二十一世孙战功不输岳飞,入享太庙
公元1717年,风云突变。
准噶尔汗国在策妄阿拉布坦的指使下,派遣大策凌敦多布率军六千,以护送六世达赖转世灵童为幌子,千里奔袭拉萨。
让人没想到的是,那不过是准噶尔人的一场阴谋。
他们轻易攻入拉萨,杀害了蒙古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洗劫了藏传佛教圣地布达拉宫,无数珍宝被掠夺,圣地被玷污。
消息传到紫禁城,康熙帝龙颜大怒。
他迅速抽调数路大军,准备入藏平叛。然而,战争的进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清军在高原上遭遇了重重困难,被早有准备的准噶尔军设伏,全军覆没。
那场惨败让清廷上下震惊不已,康熙帝不得不下令暂缓攻势,重新调集重兵,准备徐徐图之。
但就在清廷紧锣密鼓筹备之际,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汉人副将却挺身而出。
1720年,在清军尚未大规模入藏之前,他率领仅有的六百绿营兵,毅然决然地发起了攻击。那是一场看似毫无胜算的战斗,六百人对抗数千敌军,孤立无援,却在他的带领下,奇迹般地连战连捷。
他率部深入藏区两千余里,如同一把利刃,直插准噶尔军的心脏。
他的部队在高原上纵横驰骋,打得叛军闻风丧胆,节节败退。
短短60天内,他不仅收复了大片失地,还成功瓦解了准噶尔军的士气,让原本嚣张的敌人不得不纷纷投降。
他硬生生凭一己之力扭转了战局,战后,康熙为其“功加十等”,晋升为左都督。
雍正继位后,手底下最得力的两名武将,一位是年羹尧,一位就是这位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汉人。
年羹尧被诛后,他成为雍正朝唯一的中流砥柱,后来雍正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其三等公爵,并赐其“壮猷茂绩”的匾额。
等乾隆继位,这位功勋卓著的汉人英雄已经垂垂老矣,但当朝廷征召的时候,他还是不顾自己的年迈,依然领兵出征。
1754年,他带病出征,最后死于军中,享年六十八岁。
25年之后,朝廷将他的牌位迁入贤良祠奉祀,他成为了继先祖岳飞之后,又一个配享朝廷祭祀的岳家后裔。
他就是岳飞的第二十一世嫡孙“岳钟琪”。
在很多人看来,岳飞“风波亭”事件后,家人皆被遭殃,后世很少有他们的声音。
其实并非如此,岳飞当年被冤屈后,其部分家人被当时他的手下的将领救走,后隐姓埋名,繁衍出了很多功勋卓著的人物。
岳飞的一生共娶过两位妻子,第一任妻子刘氏,为他生下了岳云和岳雷两个儿子。
刘氏改嫁后,岳飞又娶了李娃为妻,李娃为他生下了岳霖、岳震、岳霆和岳安娘四个孩子。岳云,是岳飞的长子,出生于1119年。他完美地继承了父亲的勇武,从小就力大过人,善使两柄铁锤。
12岁时,岳云便追随父亲踏上了抗金的道路,从一名普通的小兵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1134年,岳飞率领大军收复随州、邓州。在那场战役中,16岁的岳云手持盾牌,一手持枪,第一个冲上了随州城头。
他的英勇无畏,让敌人闻风丧胆,每次打仗都能凯旋而归,正因如此,百姓们亲切地称呼他为“赢官人”。
岳云成长起来后,岳飞将手中最精锐的骑兵“背嵬军”交给他率领,从此岳云如虎添翼,更加勇武刚毅。
在驰援颖昌的战斗中,岳云率领背嵬军正面击溃了金兀术的奇兵部队,并阵斩金兀术的女婿夏金乌,一举成名,更在岳家军中传为传奇。
1142年,23岁的岳云和父亲岳飞一起被秦桧构陷下狱,最终惨遭杀害。
与哥哥岳云不同,次子岳雷并没有继承父亲的勇猛,他生性纯良,当父亲和哥哥驰骋疆场时,他一直留在老家照顾母亲。
父亲和大哥被构陷下狱后,当时岳雷刚满16岁,他为表孝心,自请入狱,衣不解带地伺候满身伤病的父亲。孝心之真挚,令人动容。
岳飞和岳云被害后,赵构下令将岳飞的妻儿流放岭南。一路上的颠沛,不仅让岳雷吃尽了苦头,加之心灵的打击和憔悴。
最终使得他刚一到岭南,便含恨而亡。
岳飞被害时,他第三个儿子岳霖刚满12岁。
与二哥岳雷相比,岳霖的命运要好很多。他不仅等到了父亲岳飞被平反的消息,还被孝宗皇帝召见安抚,一生官路亨通。
到了南宋,朝廷还追封他为“缵忠侯”,以表彰他对父亲的忠诚与孝道。
岳霖的一生,虽未如岳云般驰骋疆场,却在官场上为岳家恢复了名誉,也为家族的延续奠定了基础。
岳飞的四子岳震和五子岳霭也比较幸运。
岳飞遇害后,李娃为了保护两个年幼的儿子,让岳家军亲信秘密将岳震和岳霭送到了湖北黄梅县大河镇隐居,并改姓鄂。
他们隐匿多年,直到父亲岳飞被平反,才恢复了原来的身份,并被朝廷赐予官职。
当时岳霭已经年满二十岁,长相酷似父亲岳飞,因此宋孝宗特意给他赐名“岳霆”。
岳震岳霆兄弟两人生前相依为命,关系特别好,所以在死后,他们合墓葬在了一处。
岳飞唯一的女儿岳安娘生卒年代不详,只知道她后来嫁给了一个叫高祚的承信郎,史书中关于她的记载极少。
岳飞被昭雪后,幸存的三儿子岳霖扛起了振兴岳家的重任。
他深知,父亲岳飞的光辉事迹不应被岁月埋没,而应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于是,岳霖立志重新收集父亲生前的所有文稿,让子孙后代知晓岳飞的伟大与不朽。
然而岳霖在世时,虽竭尽全力,却未能全部达成心愿。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岳珂继承了父亲的遗愿,继续负责整理祖父岳飞的遗文。
岳珂以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情感,完成了《吁天辩诬》《天定录》《鄂国金佗稡编》等一系列研究岳飞生平事迹的著作。
正是因为传承有序,岳霖那一支成为了岳家的正统,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后人习惯称其为“金佗支”。
那一支岳氏后裔继承了岳飞的浩然正气和文学素养,在学术上成就斐然。
朱元璋立国后,他们回归汉家正统,在大明朝廷担任要职,继续为国家效力。
明朝时期,岳飞的第十七世孙岳九皋和岳九德成为了岳家的杰出代表。
岳九皋先后担任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而他的弟弟岳九德仕途更为顺利,官至资政大夫、通政使司、南京兵部尚书。
他们的后代岳和声,岳飞的第十八世孙,更是高中万历朝进士。不仅诗才横溢,为官也极为清廉,深受百姓拥戴。
后来,岳和声还被钦赐蟒袍,封为淮藩王,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此外,他还与兄弟岳元声、岳骏声一起扩建了明朝后期香火旺盛的岳王祠,让岳飞的英名得以永垂不朽。
然而,尽管岳飞后裔的成就令人瞩目,但大多都是在文官领域出类拔萃,并没有继承和遗传岳飞的武穆精神。
直到岳飞的第十九世孙“岳镇邦”出现,才弥补了那一遗憾。
岳镇邦出生于临洮府永泰堡,那里曾是明初的军镇,但到了明末,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经常遭受异族的骚扰。
这让岳镇邦从小就立志要学习祖宗岳武穆,尽忠报国,在马上建功立业。
为了抵御蒙古人的烧杀劫掠,年幼便以勇力著称的岳镇邦变卖家财,招募乡间青壮年组成了地方力量。
当时,蒙古会多尔吉部落经常在景泰川一带作乱,霸占水源和草场,严重挤压了汉人的生存空间。
血气方刚的岳镇邦咽不下那口恶气,于是与永泰城的官兵互通有无,在老虎山一带设下埋伏。
当会多尔吉部落再次来袭时,岳镇邦一马当先,生擒了敌首领会多尔吉。
那一仗让他在永泰堡一带名声大振,甚至连满清朝廷都破格授予他永泰营千总的职位。
正是岳镇邦的崛起,让岳飞的后裔中多了一个“永泰支”。那一支后裔的始祖就是岳镇邦的曾祖父岳大舟。
看似岳镇邦的成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但与他的孙子比起来还要逊色很多。
他的孙子就是文章开头描述的那位英才汉人“岳钟琪”。
岳钟琪,是岳镇邦的孙子,岳飞的二十一世嫡孙,也是岳飞三子岳霖的后裔。
从小,岳钟琪就非常崇拜先祖岳镇邦和岳云,还专门练就了一手不俗的锤法。
据史料记载,岳钟琪二十岁时,用两个百余斤的大铜锤,打遍军中无敌手。
1710年,23岁的岳钟琪不愿继续在文官任上蹉跎,上书朝廷请求弃文从武。康熙帝钦点他以游击衔赴军营,实授四川松潘镇中军游击。
至此,岳钟琪开启了他传奇的军事生涯,并创下了诸多不世之功,成为清朝早期的中流砥柱。
岳钟琪虽为汉人,但他在满清朝廷的地位却丝毫不逊色于满人,在康雍乾三朝备受尊重。
雍正在位的时候,曾三次赐诗给岳钟琪,以示表彰和信重;乾隆更是把岳钟琪列为五功臣之一,并称之为“三朝武臣巨擘”。
读者们,关于“岳飞的后裔”,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