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种植有技术 产品有销路——德江县推广红缨子高粱、鲜食玉米种植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无人机掠过层叠丘陵,规则的地块好似春日耕种的拼图,褐色的土地正上演忙碌景象。在德江县合兴镇合朋社区,机器轰鸣,当地群众正分散在田间,挎着小桶、扛着锄头开沟、丢肥、撒种,沉寂的土地又响起熟悉的旋律。
“行距60公分,窝距30公分,这高粱种植起来和平时种植其他农作物区别不大,稍有区别的是机械化让我们种起来更轻松。”4月18日,在德江县合兴镇合朋社区的高粱种植基地里,当地务工群众张桂珍笑着说。

“高粱种植最关键的是苗期出苗,需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贵州致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负责人王孟介绍,苗好生长就不会有问题。
2024年,德江县合兴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遍布贵州88个区县的贵州腾哥志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油菜+高粱”轮作模式,发展订单农业,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因地制宜成立贵州致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机械化“耕、管、收”,提升土地利用率,带动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该镇计划种植5000亩红缨子高粱,目前正全力开展播种工作,每天有近200名当地群众在基地务工,年累计带动群众达3万人次,借力这家企业的优势,该镇在合朋社区新建农产品交易中心与农作物烘干房,进一步带动当地农产品消费,促进群众增收。
近年来,德江县还积极探索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模式、路径及业态,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眼下,正值鲜食玉米种植的黄金时节,德江县广袤的田野上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德江县煎茶镇毛田坝村和川岩坝区的田野上,机器穿梭、开沟铺管、敷设地膜、种粒投放,一派热火朝天景象。相较于普通玉米,鲜食玉米口感鲜甜、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今年自己是按照订单农业进行种植生产,销售有保障,又加上省农科院和省农业服务中心进行技术指导,选择玉米品种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对今年发展鲜食玉米非常的有信心。”德江县煎茶镇种植大户王显桥说。

去年,德江县煎茶镇为进一步了解鲜食玉米市场前景,组织人员前往广西横县实地考察、深入研判,发现其周期短、见效快、需求大。
回来后,当地先通过试点种植,在达到预期经济效益后,于今年开始大规模订单种植,采取接茬种植与错峰上市的方式,并与本地加工厂进行合作,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与销售渠道。

在德江县长堡镇东山村,村民们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采用“抗旱营养球(块)”技术,将健壮的玉米秧苗精准植入垄间,确保每一株玉米都有充足的生长空间,最大限度提升单产效益。
目前,德江县与省农科院达成战略合作,提供优良品种(金彩糯2020)和全链条技术指导。同时,建立起“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每公斤1.4元兜底价锁定万余亩鲜穗,占全县总面积的60%以上。企业建设的冷链中心可实现鲜穗24小时预冷、48小时分拣发货,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商超,有效降低种植户的市场风险,保障收益。

科技特派员王海蓉介绍,今年德江县鲜食玉米种植是大面积的推广,采用的模式都是3+2模式,玉米的行距是40厘米,窝距是20厘米,豆子与豆子之间是30厘米,豆子与玉米之间是60厘米的行距,按这个标准推行种植,可以提升鲜食玉米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据了解,今年德江县共种植鲜食玉米2.5万余亩。鲜食玉米的发展,对完善全县农业产业链、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一审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