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真的菜吗?为什么在装备精良的情况下仍输掉了解放战争

历史 04-27 阅读:36 评论:0

在部分人的眼中,国民革命军是非常菜的,拥有着大量的美式装备、飞机加坦克却被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一路反推、最终败光了几百万大军、不得不撤退到了台湾;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不断丢失领土,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只有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才不断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而国共合作破裂就开始不行了

因此得出了国民革命军是“烂泥扶不上墙”的结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在面对日本法西斯入侵的时候,我国军队和日寇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日方拥有绝对优势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以及装备优势和远超我们的军事化训练程度,也正是因此、侵华日军喊出了所谓“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口号

即便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国民革命军也能顽强地抵抗日寇、仅在上海一带的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多月,迫使日军三一主帅,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和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幻想。

淞沪会战

后来的台儿庄战役,在面对同样的情况下,国民革命军能够将战损比控制在5:1,还取得了胜利,这是当时的落后农业国对先进工业国的强有力冲击,如果国民革命军真的菜,是不可能做到的;后来随着海外华人同胞的大力支持,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进入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力便逐渐发挥了出来

1938年9月21日,日军第106师团进犯九江地区的万家岭,遇到了国民革命军薛岳将军领导的部队,经过一番交战之后、我方大约两万多名将士英勇殉国,而日寇死亡人数为一万七千多,差点全歼敌军106师团;战损比相较之前的战役、有了大幅度下降

而这个时候、国民革命军虽然获得了海外的装备援助、但装备了的部队有限,而且也没有像日军一样都经历过系统性的训练,总体仍然是弱于日寇的;即便如此在武汉会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的抗日先烈以牺牲三十万的代价,歼灭日寇二十五万多人,将日本长期的优势和在战场上的快速推进强行打断

薛岳将军

国民革命军

使战争陷入僵局、将这些侵略者拖入了人民战争中的汪洋大海;而到了后期、经过抗日战争的长期洗礼,装备训练等各方面都跟了上来,我方对日呈现碾压状态,战损比为1:3.5,也就是国民革命军死亡一个战士、日寇就要死亡3至4个人

比如湘西会战,国民革命军牺牲7817名先烈,日方伤亡高达2.7万,有1.3万日寇明确阵亡。即便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一支被解放军赶出国门,进入缅甸的国民革命军残余部队,人数在1000至1600之间,也能将缅军打得丢盔卸甲,缅甸险些亡国;后来是在缅甸不断请求之下解放军进入缅甸,这支残余部队才走向覆灭

可见国民革命军并不菜,只是在抗日战争前期,由于装备和训练度与日军差距过大,才会节节败退;而那个时候的国民革命军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后期对日作战的顺利、在缅甸发挥出来的战斗力其实是回到了应有的水平;那为什么国民革命军不菜,却被小米加步枪的解放军碾压,最终只能败退台湾呢?

蒋介石

杜聿明

这原因就出在军事统帅身上,老蒋是一个总是在打仗时强调政治和论资排辈的人,很多时候还喜欢远程指挥部队、要求领兵者按照自己的布局来打。论资排辈使得国民革命军中很多将领资历上去了,但能力不行;而能力好的资历又没跟上,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发挥;而远程操控的危害更大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领兵的人事事都要请示上级,就很容易被束手束脚、错失良机;典型的例子就是杜聿明指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蒋介石通过罗卓英和史迪威对这支部队进行远程操控,起初操控非常薄弱,杜聿明乾纲独断、远征军南下之后节节胜利

但随着蒋介石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强化控制,让罗卓英和史迪威不断向杜聿明施压,最终杜聿明顶不住压力、大军的控制权落入了史迪威手中,蒋介石通过其远程决定部队的作战方针、方式、方法,最终导致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以失败告终

可见国民革命军本身并不菜的,但架不住前期和日寇装备、训练差距过大,后期有蒋校长的远程操控,让他们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战斗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