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生上任北京军区司令,头天上班吩咐秘书:先到副司令那报个到
“你帮我安排一下,我先到吴副司令那里报个到!”1970年12月,正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德生接到了中央来电,毛主席邀他回到北京详谈。1个月后,李德生升任为北京军区司令员,没想到的是,上班第一天,他便向秘书下达这么一个命令。秘书听后有些不理解,“首长,您是司令员,向副司令报到,这不太合适吧?”李德生听后,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道,“吴副司令,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前辈啊”。说着,李德生便带着秘书,一同向副司令的办公室内走去……那么,毛主席为何急召李德生回京?李德生上班第一天拜会的这位吴副司令又是何许人也呢?
接到主席命令,上任北京军区李德生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68年的第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此前毛主席已经多次在文件中看到李德生的名字,于是,会议开始不久后,他便直接点名道,“哪个叫李德生?”当时,李德生只是十二军的军长,被毛主席关注也是非常激动,在会议上,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在安徽的工作经验,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9年4月,李德生作为安徽省代表,出席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次,李德生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主席听到宣读的名字后,又颇有兴致地说道,“让我再看看李德生同志”。不久后,李德生被调入解放军总政治部,身兼数职的他,开始了自己忙碌的工作,每个月都在北京、南京和安徽之间奔波。1970年12月,李德生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回到安徽,一来,是进行相关的工作部署,二来则想着回一趟位于河南新县的老家。
然而,还没等他把事情办完,毛主席却一通电话,将他召回北京。见面后,毛主席的第一句话便是,“德生同志,我和恩来讨论过了,军委也决定由你来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一听这话,李德生连忙推辞起来。一方面,他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忙,担心不能胜任如此重要的职位,而另一方面,低调也是李德生一贯以来的性格特点。但毛主席却心意已决,他拍了拍李德生的肩膀,笑着说道,“你办事呐,我放心”。毛主席对李德生的信任,源于他长期以来极为突出的工作表现。李德生14岁参加红军,打起仗来也是出了名的不怕死。土地革命时期,一发子弹直接打入他的胸膛,李德生当场晕倒,后左手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他轻伤不下火线,三次爬雪山过草地,在长征中大放异彩。
李德生将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指挥战斗抗美援朝爆发后,他又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进入前线指挥作战。上甘岭战役爆发之际,他统一指挥着12军、14军所属部队,直接负责执行第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部署的任务。在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李德生率部击退了上百次猛烈进攻的敌军,成功为我军守下阵地。上甘岭战役,令李德生名声大噪,回国后,他不仅升任为12军军长,也获得了开国少将军衔。此后,李德生更是稳扎稳打,他在军中推广的“郭兴福教学法”成效显著,掀起了一股大练兵的热潮,为解放军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因如此,李德生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最终让他当上了北京军区司令员。“死不了,就干革命。”这一年,李德生不过55岁,在北京军区工作,可谓前途无量,按理说,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然而,李德生却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沉稳低调。上任首日,秘书向他表示,已经通知军区各级领导,他们将会马上向他汇报工作。但李德生却认为,自己作为新人,应该主动拜会老领导。于是便出现了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李德生打破惯例,以军区司令员的身份,前去副司令员处报道。而他要见的吴副司令,正是大名鼎鼎的吴先恩。吴先恩生于1907年,比李德生年长9岁,两人还是河南新县的老乡,因此,李德生称他一句“老前辈”是恰如其分的。幼时,吴先恩的家庭十分困难,他从小给地主放牛、做苦力过活,长期忍饥挨饿的生活,令吴先恩对地主阶级痛恨不已。1926年,进步思想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新县也迎来了农民解放运动,吴先恩积极参加起义,19岁那年便担任农民自卫队中队长。
吴先恩次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吴先恩带着手下的自卫队,直奔湖北七里坪,与其他起义部队汇合,武装反抗城中的国民党右派。战斗期间,吴先恩带头冲锋,打得有勇有谋,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也首次得以彰显。在黄安城保卫战中,吴先恩不慎被敌军击中,身受重伤,不得不回到后方治疗。当时,他的政委担心他经过此事后产生畏难情绪,便问他,“今后有什么打算?”没想到,吴先恩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只要死不了,就继续干革命”。然而,噩耗很快传来,吴先恩回到家乡后发现,因自己参加革命,父母兄弟均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而唯一的妹妹也被卖掉,不知所踪。面对晴天霹雳般的打击,吴先恩双眼通红,眼神中充满愤怒,战友在旁安慰,问他有什么打算。
吴先恩将军参观黄麻起义纪念馆他握紧拳头,一字一顿地说道,“还是那句话,只要死不了,就继续干革命”。自此,这句话便成为了吴先恩毕生恪守的信念,陪伴他度过了数十年的革命生涯。巧借军粮,成为后勤保障1929年,吴先恩加入红军,在多年的战斗中,他表现不俗,尤其是前四次反围剿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1934年长征开始后,他已是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当时,他带着队伍来到川西北,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当地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很难找到粮食。很快,红军的储备粮告急,军中人心浮动,但谁也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就在此时,吴先恩发现了一座藏族寺庙,他灵机一动,立马带人前往寺庙谈判。然而,由于国民党长期的错误宣传,藏族人民对红军产生误解,根本不愿意提供粮食。
在朝鲜战场上的吴先恩为了赢得藏族同胞的信任,吴先恩多次拜访,并积极遵守当地习俗,推心置腹地与人交流,在他的循循善诱之下,终于让藏族同胞熟悉了红军的优良作风。最终,吴先恩顺利筹集到上万只山羊和上千只牦牛,一举解决了红军粮草短缺的问题。不仅如此,在吴先恩的领导下,红军在川西北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后来,乡亲们做饭时经常会多做一点,每逢饭点便拿着红薯、南瓜等送到红军军营,军民同心的场面,一度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正是在此期间,吴先恩对后勤问题产生了独到的见解。在后来的长征中,他便利用这些经验,为红军筹集了不少粮食,红军得以在雪山、草地的极端环境下艰难生存下来,吴先恩是功不可没的。1937年,吴先恩任红9军供给部部长,随西路军出征,在河西走廊一带,遭到“马家军”的偷袭。
吴先恩奋力突围,历时近4个月才回到延安。见到他时,朱德握着他的手,眼含热泪说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此后数年间,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抑或是抗美援朝,吴先恩在后勤部队中一直勤勤恳恳,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金城战役打响后,他用不到10天时间,为前线部队运送了超过1.5万物资,其中包括1.9万吨炮弹及23万斤炸药,其规模超过前五次战役的两倍。携手共进,造就廉洁传奇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都明白了,吴先恩在军后勤部队中,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1954年由朝鲜归国后,他便先后担任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副司令员等职务,在军区内也颇有威望。正因如此,李德生早已听闻吴先恩的大名,来到北京军区后,他第一时间便向吴先恩报到。
吴先恩面对李德生的造访,吴先恩有些始料未及,毕竟,两人一个是正职一个是副职,应该由吴先恩先汇报工作才对。李德生自然意识到这点,所以他主动提出,在解放军中不以职位划等级,随后又诚恳地向吴先恩请教起北京军区的有关情况。李德生宽广的胸襟令吴先恩感动不已,因此,他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详细介绍了北京军区各方面的事宜,并且着重汇报了后勤工作的部署。两人相谈甚欢,一见如故,对未来军区的计划交换意见,也很快达成了共识。于是,在此后的工作中,李德生与吴先恩默契配合,共同为军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除了工作,在生活中,两位河南老乡也是同样的清廉朴素。据李德生的儿子李和平回忆,李德生生于贫民家庭,对民间疾苦极为关心,建国后也一直不忘初心。
对待粮食,他十分珍惜,不仅自己会把碗中的米饭刮得干干净净,还对孩子有着同样苛刻的要求,有时饭粒掉到桌上,李德生也会命令他们捡起来吃掉。李和平结婚时,曾向父亲索要500元操办婚礼,没想到,李德生把他痛骂一顿,让他不要搞特殊,无奈之下,李和平只好简单办了一桌酒席。吴先恩同样如此,不管是吃穿用度都非常节俭,从不给国家添麻烦。1986年9月,吴先恩病重卧床,他便把家人喊到床边叮嘱道,“我死后,遗体解剖,丧事从简,能省一点是一点”。吴先恩长期处在后勤岗位上,经手的钱财无数,但他去世后却没有留下一分钱的财产,其为官之廉洁,由此可见一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如今看来,李德生作为上级,主动向下级示好,实在是难能可贵,但在我军之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
1955年9月27日,解放军高级将领齐聚中南海怀仁堂内,等待着授衔仪式的开始。在毛主席的主持下,十大元帅的名字依次宣读,随后,周总理又公布了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名单。这场庄严肃穆的授衔仪式共持续了两个小时,结束后,气氛放松下来,众人心情愉悦,在会议厅内随意攀谈着。就在这时,徐向前元帅离开坐席,径直向中将詹才芳的方向走去,两人亲切交流,紧握的双手迟迟不愿松开。原来,在土地革命期间,徐向前和詹才芳是并肩战斗的老战友,曾有过一同死里逃生的经历。在这一重要时刻,徐向前自然第一时间想起了詹才芳,他丝毫不顾自己的元帅身份,与詹才芳相谈甚欢。令众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二人畅叙往事之际,又有四名上将朝着这个方向走来,他们分别是陈锡联、洪学智、许世友和陈再道。
詹才芳不过,他们要找的人并不是徐向前元帅,而是詹才芳。面对詹才芳,四人毕恭毕敬,完全没有上级的样子,而是做出了标准的敬礼动作,嘴上还大声叫着“连长好”。詹才芳也有些诧异,不过他很快缓了过来,对这四人打趣道,“你们可有出息了,我这个连长只是中将,你们几名战士可都是上将啊。”原来在红军时期,陈锡联等人都曾是詹才芳手下的兵,而詹才芳也对他们有着提携之恩,因此,他们虽然级别高于詹才芳,但还是以“连长”相称。此外,1951年解放军军事学院成立,杨得志、萧克、邓华等10余名战功赫赫的将领前去学习。而学院的教师通常是校官和尉官级别,面对比自己的职位低得多的教员,这些高级将领仍然保持恭敬,上课前总是会主动敬礼、报告。
从李德生主动向副司令报到,到四大上将向中将敬礼,再到开国将领向低级教员学习。解放军中不管职务大小、级别高低,都能放下身段、相互尊重,放眼全世界的军队,这也堪称独一无二。由此不难看出,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也是铁血的部队,团结、合作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也是不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