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不言商!国家正式定调,李嘉诚命运已定?
一、巴拿马港口:大国博弈的“咽喉”,岂容资本私相授受?
巴拿马运河,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每年承载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中国商船占比高达21%,堪称中国与拉美贸易的“命脉”。而位于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则是这条命脉的“咽喉”——谁控制它们,谁便扼住了全球贸易的“七寸”。
自1997年起,李嘉诚旗下的和记港口集团掌控这两大港口长达28年,却在特朗普高呼“夺回运河”的关键时刻,以228亿美元将其90%股权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这一举动,绝非其宣称的“纯商业行为”,而是将地缘战略资产拱手送入美国“遏华工具箱”的致命一击。
美国资本对港口的觊觎早有预谋:特朗普之前就曾以“国家的安全”为由施压巴拿马,要求削弱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美国务卿卢比奥更直接向巴拿马下达“最后通牒”,最终迫使其退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而贝莱德财团作为美国资本“白手套”,在俄乌冲突中收割乌克兰资产、在夏威夷大火后抄底灾民房产的“黑历史”,早已暴露其“战略资本”本质。一旦达成收购巴拿马港口的交易,那么美国不仅将掌控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更可对中国商船随意加征通行费、拖延通关甚至断航,这将直接到威胁中国对拉美5170亿美元的年出口贸易。正如台媒尖锐指出:“今日让出港口,明日中国商船恐成砧板鱼肉”。
二、官媒连发十问,香港特首“灵魂拷问”:商人岂能无祖国?
面对如此赤裸的地缘风险,官方罕见地以雷霆之势连发警告。港澳办三日三转《大公报》社论,痛批李嘉诚“见利忘义”“漠视国家利益”;香港特首李家超直言“任何交易必须合法合规”,并搬出《国安法》审查程序;前特首梁振英更以“商人无祖国,如孩童无父母”的诛心之论,将李嘉诚推向道德审判台。
官媒连发十问直指核心:“面对大是大非,企业当三思站在哪一边?” 这已非寻常的商业争议,而是国家利益与资本逐利的生死博弈。
讽刺的是,李嘉诚一边高呼“在商言商”,一边却在交易中刻意保留盐田港、香港货柜码头等内地核心资产,暴露出其“东西分治”的投机心态。更令人愤慨的是,当年中资企业曾以更高报价求购港口时,李嘉诚断然拒绝,却对美国财团“开绿灯”。
这种“宁予外贼,不予家臣”的选择,彻底撕下其“纯粹商业”的伪装——若真“在商言商”,为何拒绝更高出价?若真“规避风险”,为何独惧美国压力却无视国家警告?
三、“在商不言商”:商务部定调揭穿双重标准,历史罪责已难逃避
国家商务部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嘉诚的“在商言商”实为“在商不言商”。其逻辑悖论在于:若真遵循商业理性,为何不选择报价更高的中资买家?若真追求风险规避,为何在特朗普威胁下仓促贱卖运营28年的核心资产?
数据显示,巴拿马港口年收入超34亿美元,228亿美元的售价仅相当于其6.7年收益,堪称“跳楼大甩卖”。这背后,既有美国政治胁迫的阴影,更有李嘉诚“既要中国市场红利,又不敢直面美国压力”的骑墙心态。
历史早有镜鉴:华为硬扛制裁、TikTok起诉美国政府,展现的是“持剑经商”的硬骨头;反观李嘉诚,在特朗普威胁“第三次世界大战”时选择套现190亿美元转投欧洲,却忘了“覆巢之下无完卵”。
当张謇实业救国、霍英东冒死运物资的精神被奉为民族脊梁时,李嘉诚的“撤退哲学”只能沦为投机者的墓志铭。正如《大公报》所言:“今日让出去的不是钱,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安全筹码”。
四、最后7日倒计时:悬崖勒马或遗臭万年?
距离4月2日交易最终签约仅剩最后7日,李嘉诚的抉择将决定其历史定位。若执意签字,等待他的不仅是市值蒸发781亿港元的资本反噬,更是被钉上“民族罪人”耻辱柱的终极审判——美国智库已将此交易欢呼为“遏华战略重大胜利”,而中国在拉美十数年的港口布局可能因此崩解。
反之,若悬崖勒马,虽面临美国报复风险,却可借国家之力重塑商业版图,正如华为般在绝境中淬炼出民族企业的脊梁。
国家定调已明,民意沸腾如潮。李嘉诚的“商人面具”已被撕碎,唯有利令智昏者仍幻想“左右逢源”。历史从不等待骑墙者,当特朗普在国会得意宣称“美国正在收回运河”,当055舰队巡航南太平洋捍卫中国航运命脉,这位96岁的商界传奇,终将明白:资本无国界,但商人有祖国。
七日后,是成为民族复兴的绊脚石,还是浪子回头的警示碑?答案,正在倒计时中滴答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