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学历门槛提高 应届生"铁饭碗" 的焦虑
推荐
04-27
阅读:22
评论:0
本科生的文凭正在"改变"省考公告一出,朋友圈哀嚎一片——广东大专岗只剩336个,比三年前暴跌70% ;重庆某街道办岗位548人抢一个编制,堪比买彩票 。某三线城市基层岗竟要求硕士学历,网友吐槽:"填表格要研究生,调解邻里纠纷得博士?"
今年1222万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但体制内岗位却在"缩水+学历通胀"双重夹击下越来越难抢。普通本科生发现自己熬夜刷题换来的学历,在省考报名系统里连入场券都拿不到,而三年前同样的岗位还是"本科起报"。
谁在制造这场竞赛?
困在胡同里的年轻人
考研考公双线作战:二本生小王每天6点起床,上午刷行测,下午背考研政治,坦言:"明知是赌局也得下注,否则连报名资格都没有"
海归硕士的"降维打击":英国回来的李琳,手握两个硕士学位却报考县城税务局,"体制内稳定性价比远超光鲜外企"
基层的"高知内耗":985硕士张涛在街道办写材料三年,发现同期入职的全是研究生,"晋升通道挤得像早高峰地铁"
要卷学历更要看本事像浙江那样给技术岗"学历松绑",农机站招人重点考拖拉机维修实操,比论文发表实在多了;山东允许村支书凭十年基层经验报考乡镇岗,比空降的研究生更懂怎么和乡亲打交道;广东给"三支一扶"志愿者加15分,服务满两年直接转事业编,让实干派有奔头
基层需要的是能冒雨走访的胶鞋青年,不是只会写论文的皮鞋学霸。当学历歧视让街道办都卷成"名校俱乐部",浪费的不仅是人才,更是基层治理的活力。是时候把招考标准从"学历军火库"拉回"能力训练场"了——毕竟解决群众问题靠的不是文凭厚度,而是脚底板上的泥土厚度。
除了公务员考试,应届生还有哪些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