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学校,一个老实老师突然变得精明通透,不再对领导唯唯诺诺,不是变得世故,而是这一个原因
最近,后台有老师留言,说发现年级里一个一直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老师,最近突然“变了”。
他开始准点下班,少管闲事,不再对领导唯唯诺诺,也不再对同事有求必应。
有人觉得奇怪,有人说他“世故”了,但真相,远比表面复杂。
今天,就聊聊这个我们身边常见、却常被误解的现象。
在学校,总有那么一类老师:老实、勤快、任劳任怨。
教务处临时安排任务,他总是第一个答应;
班级有突发状况,他第一个冲上去;
年级组缺人写材料,他一口气干到深夜。
平时呢,帮人带早餐、改课件、调课、打印材料,他从不推辞,甚至觉得这就是应该的。
可有一天,这样的老师突然变了。
你会发现,他开始准点走人,不再是办公室里最后一个关灯的人;
开年级会时,他不再点头附和,而是少言寡语,偶尔甚至提出不同意见;
同事找他帮忙调课,他不再“好说好说”,而是委婉拒绝。
周围人开始议论:“哎?他不是一直挺老实的吗?怎么突然变精明了?”
但其实,这不是世故,而是清醒。
这种变化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让人心酸的原因:
他已经在一次次寒心和失望中,学会了自保。
学校这样的环境,对“老实人”其实并不友好。
你教得好,大家觉得是应该的;
你乐于助人,谁有事都来找你;
你主动承担工作,领导觉得“你行还能再多来点”;
可是,一旦出点小差错,最先被拎出来的,往往也是你。
帮忙调课,耽误了自己班的事,反而被责怪不用心;
给年级写材料熬到深夜,第二天课堂状态不好,还要挨领导批评;
默默承担各类工作,评优评先评职称时却发现上台领奖的另有其人。
正因为如此,很多老实老师慢慢明白了:
原来,自己的善良和勤快,在别人眼里,往往只是“好用”,而不是被感激的对象。
就像有网友说的那句特别戳心的话:
“职场老实人突然变得不再任人摆布、任人拿捏,只说明了一件事——这个生存环境、劳动环境已经恶化到不可忍受。”
是啊,能让一个好说话、好脾气的老师学会拒绝,说到底不是他性格变了,而是环境逼出来的。
我认识一个年级里的“老实人老师”,以前谁的课件出问题、谁临时有事换课,第一时间都找他。
他也乐呵呵地帮,从不推辞。
可慢慢地,他发现:
帮人换课次数多了,有人把他的课程当成备用时间表;
帮人整理教案、活动方案,最后评优时,别人一句“团队的功劳”带过去,他的名字被彻底忽略;
接手年级里杂七杂八的任务,领导默认他“能干”,却从不问一句“你忙不忙”。
当一件件小事积累到心里,老实人终于明白,自己不能再这么干了。
于是,他开始拒绝一些不合理的请求,开始关注自己的产出与收获,开始用更专业的方式去工作:比如明确分工、保留痕迹,不再一个人默默承担。
这不是冷漠,也不是算计,而是自我保护。
在学校,其实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心理历程。
这些被消耗的真心、被辜负的付出,一点点累积起来,最终筑成了一道心墙。
那个总被安排跑腿干活的老师,开始说:“轮一下吧”;那个总帮人改材料、做记录的老师,开始说:“咱们分工一下。”
他们依然是好老师,依然温暖、愿意付出,但他们学会了:热心有边界,善良有分寸,付出之前,先顾好自己。
所以啊,别嘲笑那个突然变得“精明”的老师,别说人家变“世故”了。
你要知道,他经历过的,不是性格突变,而是一次次失望积累到顶点。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师?或者你自己,是否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转变?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敬那些曾经被辜负的善意,敬那些在寒风中学会自我保护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