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彻底否决俄罗斯方案,事关中俄的能源命脉,必须抓在中国手里
“尽管中俄友谊长久,但永远也要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2025年4月16日,中国驻俄大使罕见发声,并且此次声明的内容也十分特殊:对俄方提供的天然气管道方案说“不”。
此次公开声明其实也属于是无奈之举,此前在方案讨论时中方其实就提到过:该方案的不合理之处,但是俄方却没有太过在意,所以才需要正式提出异议。
而也正是这种态度,也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的态度——关系好归好,但是能源命脉的主动权永远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方为何否决俄方方案?·】——
起初,俄方提议借道哈萨克斯坦,利用现有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输气。
但没想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对于俄罗斯这一想法,直接明确指出通过哈萨克斯坦转运天然气并不可行。
毕竟此次方案不仅“成本过高”还有“安全风险”,但俄罗斯方面可管不了这么多了。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全面能源制裁,欧盟逐步减少甚至停止进口俄天然气。
这使得俄罗斯不得不加速“向东看”战略,将中国市场视为其能源出口的生命线。
但问题在于,俄罗斯现有的对华输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年输气能力仅为380亿立方米,远不能满足其出口需求。
于是,俄方就想到了借道哈萨克斯坦的“捷径”方案,试图通过连接现有的中亚管道网络,快速实现对华输气能力的扩容。
这个看似精明的方案实则暗藏玄机。
俄方希望借此规避新建管道的巨额投资,同时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实现快速供气。
可这个方案有一个致命弱点,它完全忽视了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
中国经过多年布局,已经建立起“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目前中亚管道主要输送土库曼斯坦等国的天然气,已经满载了,若强行接入俄罗斯气源,不仅会挤压现有供应,更会打破中国精心构建的能源平衡。
更关键的是,哈萨克斯坦近年来与西方国家关系日益密切,其国内政局也存在不确定性。
对中国而言,将能源命脉交托给这样一个具有潜在风险的第三方,无异于在能源安全上“走钢丝”。
俄罗斯的这步棋,表面上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实则是想通过“搭便车”的方式快速打开中国市场。
但中国方面显然看穿了这一战略意图,直截了当地予以否决。
之后,俄方又中国提出了一条新方案:借道蒙古。
——【·蒙古趁机勒索·】——
可没想到,蒙古却借机索要每年10亿美元过境费,并附加“低价购气”条件。
更关键的是,蒙古近年来推行“第三邻国”战略,加强与美日合作,甚至在稀土、军事领域与西方走近。
在这样的背景下,若“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一旦蒙古与美西方的关系发生变化,或者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管道的安全运营将面临严峻考验。
美西方可能会利用蒙古这一棋子,在能源领域对中国进行牵制,通过影响蒙古的决策,来干扰中国的能源供应。
曾经2022年“北溪管道被炸”事件就给中国敲响警钟——在能源动脉方面,绝不能暴露于第三方风险。
一旦蒙古受美国施压,可能成为第二个“北溪事件”的引爆点。
所以,这个方案,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时间成本都将大幅增加,因此中方认为这一方案并不经济。
虽然中国否决了2个方案,但是也给俄罗斯提出了“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直连方案”,全程不经过第三国。
该方案可缩短约1000公里里程,年节省过境费超10亿美元,同时规避蒙古政局动荡或美国干预风险。
可俄方却想试图以“欧洲溢价”定价,所谓“欧洲溢价”,是指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市场的售价相较于其他地区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浮。
但中方却坚持“亚洲市场价格”,并参考土库曼斯坦气价施压。
于是在,僵持两年后,俄因对华天然气出口依赖度升至68%,被迫妥协接受中方定价框架。
——【·为何俄最终向中低头?·】——
因为留给俄罗斯时间不多了:Gazprom急需现金流,拖延谈判只会让俄损失更大。
而且能源出口结构的剧烈转变,让俄罗斯难以承受失去中国市场的代价。
随着欧洲受地缘政治影响,大规模削减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俄能源出口重心被迫东移。
数据显示,俄对华天然气出口依赖度飙升至68%,意味着每100立方米出口天然气中,有68立方米销往中国市场。
这种结构性转变下,中国市场的稳定需求成为俄罗斯能源财政收入的“生命线”,一旦谈判破裂,俄罗斯不仅将面临巨额经济损失,更可能引发国内能源企业运营危机。
其次,中国构建的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进一步压缩了俄罗斯的谈判空间。
中国通过中亚管道、LNG海运等渠道,早已摆脱对单一供应方的依赖。
即便俄罗斯中断合作,中国也能通过扩大中亚气源进口、增加LNG采购等方式填补缺口。
反观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除中国外的替代市场寥寥无几。
这种“买方市场”的格局,迫使俄罗斯不得不正视中方在定价权上的主导地位。
最后,地缘政治与长期合作的战略考量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俄罗斯深知,稳定的中俄能源合作不仅关乎经济利益,更是维护远东地区稳定、平衡西方压力的重要支柱。
在欧美持续制裁的背景下,与中国深化能源合作,既是打破外部封锁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远东开发、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长远布局。
俄方明白,接受中方定价框架虽然短期利润承压,但从战略层面看,保住中国市场才能确保未来数十年的能源出口稳定。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本质上是俄罗斯在现实利益与战略需求之间权衡后的无奈却务实的选择。
最后,尽管这次双方宣称“合作无上限”,但能源谈判的激烈博弈揭示了一个现实:大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中国不会因“友谊”牺牲自身能源安全,俄罗斯也不会因“依赖”放弃市场议价。
未来,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核能、氢能等领域的突破,以及“一带一路”能源网络的完善,中国在全球能源秩序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升。
而这一次对俄罗斯方案的否决,只是中国能源崛起之路上的一个缩影——核心利益,寸步不让;国家命脉,永握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