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联手华为奥迪,1500人团队大整合,智能汽车领域再掀波澜

汽车 04-14 阅读:1 评论:0

上汽智驾团队整合,真的是一次刮骨疗毒,还是又一次“换汤不换药”?

最近,上汽的大动作是真不少,又是整合智驾团队,又是和华为搞了个“尚界”出来,你瞅瞅这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要原地起飞了呢!

但仔细一琢磨,这背后好像有点意思。

说白了,上汽这次调整,与其说是主动出击,不如说是被逼到墙角的“自救”。

咱先说说这“自救”是怎么来的。

话说2021年上海车展,上汽零束那叫一个意气风发,高调发布SOA平台,号称要打造汽车界的“安卓系统”。

当时吹的那个牛啊,感觉汽车行业都要变天了!

可现实呢?

两年多过去了,SOA平台就像那“雷声大雨点小”的暴雨,声势浩大,落地无几。

你品你细品,这“汽车界的安卓”在哪儿呢?

没见着几个应用车型,开发者生态更是影子都没一个。

这直接导致了零束科技的地位一落千丈,也为这次被并入研发总院埋下了伏笔。

你想啊,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扛把子”没能扛起来,这搁谁身上都得着急。

更何况,上汽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销量也是让人捏一把汗。

2023年,辛辛苦苦卖了一年,累计销量还不到11万辆,和那些“当红炸子鸡”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就拿特斯拉Model Y来说,2023年全球销量超120万辆,这差距,啧啧啧,不得不让人反思啊!

ID.系列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也赤裸裸地暴露了上汽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软件定义汽车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之前上汽董事长陈虹那句“灵魂论”——“与华为合作,等于把灵魂交给了别人”,你还记得吧?

当时这句话可是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说他有远见,有人说他太保守。

但不管怎么说,这句话反映了上汽对于自主掌控核心技术的深深担忧。

你想想,谁不想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把“灵魂”交给别人,总归是有点不踏实。

内部压力山大,外部竞争更是激烈。

这两年,国内自主品牌在智驾技术领域那是突飞猛进,小鹏、蔚来、理想,一个个都像开了挂一样。

就拿小鹏来说,它的城市NGP功能,在一些城市已经可以实现点到点的自动驾驶了,这技术,简直让人惊掉下巴!

这些企业,靠着全栈自研能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在高阶智驾功能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

反观上汽,在智驾领域的投入相对较少,技术积累也相对薄弱,这差距,肉眼可见啊!

面对这样的困境,上汽不得不寻求外援。

于是,就有了和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

这“尚界”的首款车型,直接基于飞凡RC7改造,而原本由零束负责的RC7智驾项目,也被华为接手了。

这操作,是不是有点“曲线救国”的意思?

把自己的“亲儿子”交给别人,心里真的能踏实吗?

除了华为,上汽还和奥迪有合作,参与奥迪PPE平台的智能平台开发。

这PPE平台可是奥迪未来电动车的重要基石。

这项目好像不太顺利,总是传出延期的消息。

你想想,这要是项目一直拖下去,不仅影响奥迪电动车型的上市时间,也会对上汽零束的技术实力提出挑战。

这就像“赶鸭子上架”,技术实力跟不上,合作也难长久啊!

和华为、奥迪的合作,对上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能不能借力打力,实现技术突破,就看上汽的本事了。

面对内忧外患,上汽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次整合智驾团队,将零束科技并入研发总院,就是一次“壮士断腕”的尝试。

上汽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打破部门壁垒,提升研发效率。

这整合真的能奏效吗?

别忘了,上汽集团高层人事变动也是挺频繁的。

2023年,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俞经民离职,就引发了业内对于上汽人才流失的担忧。

你想想,频繁的人事变动,会不会影响上汽战略的稳定性和执行力?

更让人担心的是,整合后的团队,居然出现了“无项目可做”的尴尬局面。

这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突然没有了作战任务,这士气,肯定会受到影响。

上汽的这次整合,能不能成功,还真不好说。

上汽的这场大动作,既是面对市场压力的被动应对,也是寻求破局的主动尝试。

未来的路怎么走,就看上汽怎么把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