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的千年王朝梦,东北历史的“修订狂潮”,谁在改写历史?
1945年后,朝鲜半岛分裂成南北两国,各自都怀揣着“大国梦”。然而,细细回溯朝鲜半岛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强大统一王朝,似乎并不多见。朝鲜,为了构建“自古强盛”的民族叙事,强调“主体思想”和独立自主,甚至将历代王朝对中原的臣服定义为“屈辱史”。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历史观呢? 这是一种选择性地解读历史,只取其利,避其害的做法吧?
二、金日成时代的“历史扩张”:一场秘密的学术行动
1958年,金日成秘密派遣李趾麟前往中国,目标只有一个:搜集证据,证明东北地区曾经属于古朝鲜。李趾麟在北京大学潜心研究,试图将扶余、靺鞨、高句丽、渤海等民族都纳入朝鲜民族的祖先谱系,构建一条从箕子朝鲜绵延至高句丽、渤海的“五千年朝鲜史”。这,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行动吧? 他甚至将高句丽和渤海定义为“南北朝”格局,企图以此弱化新罗在朝鲜半岛统一过程中的作用,这似乎也暗藏着对韩国的某种政治意图。
三、周恩来的“外交智慧”:化解冲突的艺术
面对朝鲜方面的要求,周恩来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技巧。他巧妙地回应,暗示古朝鲜可能起源于福建,既没有正面驳斥朝鲜方面的说法,又巧妙地避免了直接冲突,维护了中朝之间的友好关系。周总理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吧? 虽然中朝进行了联合考古,但在对高句丽和渤海国性质的认定上,双方始终存在根本性分歧。中国视其为地方政权,而朝鲜则坚持认为它们是“古朝鲜”的一部分。考古发现的结果,似乎也并不支持朝鲜方面的观点。
四、南北韩的“历史共振”:一部持续上演的“历史剧”
令人惊讶的是,韩国也与朝鲜不谋而合地将高句丽和渤海纳入“古朝鲜”的体系。通过诸如《朱蒙》、《渊盖苏文》、《大祚荣》等影视剧的文化输出,韩国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认知。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这导致中韩学者在高句丽和渤海国归属问题上持续针锋相对,成为东北亚史研究中难以逾越的“禁区”。2004年,中国启动“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后,韩国随即成立“高句丽研究财团”进行反制,双方之间的学术博弈愈演愈烈。
五、历史的真相与民族主义的博弈:一段持续的拉锯战
朝鲜和韩国试图通过“历史扩充”来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但这缺乏坚实的史实依据,甚至对地区关系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高句丽和渤海国作为中国地方政权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应该基于历史真相进行研究,而不是被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究竟谁在改写历史?或许,答案早已不言自明。
让我们在评论区一起探讨,你对这段历史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