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迷人眼,不懂这些,小心选车“踩大坑”
近期,汽车市场掀起了一股智能驾驶普及热潮。比亚迪率先推出7.88万元起的智能驾驶车型,紧接着吉利发布"千里浩瀚"计划,一口气推出五套智能驾驶方案。更令人惊讶的是,连丰田这样的传统合资品牌也加入战局,推出14.98万元配备激光雷达和城市NOA功能的车型。面对如此多的选择,消费者不禁要问:什么样的智能驾驶汽车才算真正优秀?在选购时,我们究竟该哪些关键要素?
在选择激光雷达时,要特别注意线束的数量和探测距离。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设备的性能和适用场景。首先,激光雷达的核心在于其发射的激光束数量,也就是常说的线束。线束越多,设备采集的数据就越精细,能够更准确地还原周围环境。其次,探测距离也是一个关键指标。不同型号的激光雷达,其最大探测距离各不相同,这决定了设备在特定场景下的应用范围。比如,在自动驾驶领域,远距离探测能力尤为重要,可以帮助车辆提前感知前方路况。因此,在选购激光雷达时,务必根据实际需求,仔细评估线束数量和探测距离这两个核心参数,以确保设备能够满足具体应用场景的要求。
判断一个系统是否先进,关键在于它是否配备了激光雷达。这种设备通过发射激光束来精确测量距离,并能构建出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更重要的是,激光雷达可以快速进行高频扫描,实现实时的环境监测,其采集的数据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与激光雷达方案相比,特斯拉FSD采用的纯视觉系统配置更为简单,仅配备了8个摄像头和1个毫米波雷达。这种方案在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稳定性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在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纯视觉系统的性能会受到显著影响。相比之下,激光雷达系统在各类天气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几乎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
激光雷达的性能差异主要体现在线束数量上。简单来说,线束越多,设备的分辨能力就越强,相应地,其安全保障水平也越高。这种技术特性直接影响了雷达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现阶段车载传感器的最高配置已达到192线,但市面上多数车辆仍采用128线或性能相当的128线标准。
在评估探测性能时,距离是一个关键指标。对于反射率为10%的目标,业内普遍能达到的最大探测范围在150到200米之间,而最小探测距离则通常在0.3米至0.5米左右。这些数值可以作为行业标准参考值。
关键在于计算能力是否强大,主流芯片的选择至关重要。
仅仅配备激光雷达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足够的自动驾驶计算能力来支持其运行。
要实现城市NOA这样的高级自动驾驶功能,系统计算能力至少需要达到100Tops。如果计算能力低于这个标准,系统就只能支持高速领航和城市记忆行车等基础功能,无法实现更复杂的自动驾驶应用。换句话说,计算能力是决定自动驾驶系统功能上限的关键因素,100Tops是一个重要的性能门槛。
当前,领先的自动驾驶系统在计算能力上都超过了100TOPS。例如,特斯拉的FSD达到720TOPS,华为的ADS 3.0超过400TOPS,小鹏的XNGP则是508TOPS。这些系统的计算能力都在100TOPS以上,因此在选择车辆时,建议优先考虑那些自动驾驶计算能力超过100TOPS的车型。
目前市面上有几款性能突出的自动驾驶芯片值得。首先是地平线推出的征程5,其算力达到128TOPS。其次是华为的昇腾610,计算能力为200TOPS。最后是英伟达的Drive Orin X,拥有254TOPS的强大算力。这些芯片在自动驾驶领域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计算需求。
接管和泊车的体验,舒适性是个关键因素。
判断智能驾驶汽车的体验好坏,其实有诀窍可循。首先,别急着去试驾或看测评,抓住几个关键点就能做出基本评估。比如,看看车辆在复杂路况下的反应速度,还有它能不能准确识别周围环境。另外,注意一下系统操作是否流畅,有没有卡顿或误判的情况。再有,观察一下它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表现,比如雨天或雾天。只要留意这些方面,你就能对这款车的智能驾驶水平有个大概的了解,不用盲目地去试驾或依赖别人的测评。
衡量自动驾驶系统好坏的最直接指标就是人工干预频率。在行驶相同距离的情况下,需要驾驶员接管的次数越少,说明这套智能驾驶系统的表现越出色。简单来说,接管次数直接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评估其性能的关键参数。
在自动驾驶测试中,车辆通常需要在特定场景下进行人工接管,这些场景主要包括专用车道(如公交车道、潮汐车道)、人车混合通行区域以及复杂路口(如环岛、五岔路口等)。接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导航识别错误、系统运行停滞、交通规则违规以及潜在碰撞风险。通过分析这些接管情况,可以有效评估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测试结果的可信度。
智能泊车系统的测试还包括车位识别的准确性,要求系统在三次尝试内成功定位车位。此外,系统还需具备在斜向车位和两侧车辆紧贴或压线情况下,依然能够顺利完成泊车操作的能力。
智能驾驶系统的体验舒适度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是否存在突然刹车、急加速,或者系统突然从高阶自动驾驶降级到LCC(车道居中控制)模式等问题。虽然这些情况不至于让驾驶员完全接管车辆,但会显著影响日常驾驶的舒适感,因此这些细节同样需要纳入考量范围。
在选择智能驾驶系统时,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激光雷达的性能和计算能力是基础要素。其次,实际使用中的接管频率、乘坐舒适度以及自动泊车等功能的可靠性也值得。目前市场上主要品牌呈现出不同的驾驶特点:华为的系统更接近人类驾驶习惯,操作较为自然;小鹏的系统反应迅速,决策干脆利落;智己的系统则以平稳见长,行驶过程更为稳健;而特斯拉的FSD则展现出较高的技术潜力,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消费者可以根据这些特点,结合自身需求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