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儿也是学问,北京太好玩儿了”读《风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记》
说起北京,地球上的人没有哪个不知道,这是中国的首都,世界闻名遐迩的古都。
北京城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周天子分封诸侯,把一个叫“蓟”的小城封给了燕国,这地方就是北京前身,大概在现在广安门一带。
许多人说北京都必言明清两朝,但千万不能忽视元大都打下的基石。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让总设计师刘秉忠按《周礼》里理想都城的模板设计了北京城。元大都街道横平竖直,跟围棋盘似的,主干道宽到能跑二十匹马,居民区切成方块,每条胡同宽7米以上,四合院就是那时候的标板。都城里有24条水渠,连皇宫都能划船。北京成了马可波罗夸赞的“世界最富丽城市”。元大都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一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多年来考察了中国大地上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和思想史遗迹。他生在北京,自然对北京有着超乎常人的认识。他与他的学生张南金合著了《风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记》,挖了挖元大都留在北京的深厚历史遗痕。
这本书的序文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作者写到:“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我曾熟视无睹。一切再熟悉不过。还有什么值得去看去想去说。甚至写本儿书。”其实大有写头。
书名“风乎舞雩”,这是一个很浪漫的词,出自《论语》。孔子问他的学生将来想干啥?曾皙回答:“暮春时节,脱了棉袄,和朋友在舞雩台上迎风歌唱。”这个想法说到了孔子心里。他高兴地说:“春天郊游,迎风歌唱。我也这样想。”
考古、调查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李零借“风乎舞雩”这个意象,带着他的学生,以一种“风乎舞雩”玩的心态,去探讨古代中国“理想生活”与“现实都城”,把这一枯燥的工作干出了学术深度,又充满烟火气的快乐。
二
《风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记》是一本将古典文化与历史考古结合的独特著作。书里附了元大都、明北京、现代北京的叠加地图,让人一眼看穿北京城300年“变形记”。书中明确说明,北京城现在还能看到许多元大都痕迹。东西长安街、南北中轴线,都是元大都的“祖传设计”。“元大都是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不了解元大都,就不懂北京城。”
鼓楼、钟楼是元大都的报时中心,明朝翻修过,但地基是元代的。
北海公园白塔是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奠基建的,现在在北海划船还能看见。
西土城遗址是元大都北城墙残垣,在北邮、北影附近,散步都能走进历史。
故宫地基下还压着元大都的石板路。
三
《风乎舞雩——元大都踏查记》本书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元大都中轴线、水系与五十座建筑,钟鼓楼与中央台、中央阁之间的联系、万宁桥与万宁宫和万宁庙的联系、金水河的走向等等。
书中第一节“万宁桥与澄清闸”中写道:
“北京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自西北流注东南,形成许多海子。元时,俗以海子或海称湖泊。元大都城圈里的海子分南、北二池。太液池在南,玄武池在北。
太液池,即今北海和中南海。汉唐长安城有太液池,金中都和元大都也有太液池。元大都的太液池是仿蓬莱三岛,也叫蓬莱池。元分南、北二海,明分南海为中、南二海。北海和中、南二海在明皇城内,也叫前三海或内三海。”
“……其实,万宁桥才是元大都南北轴线的基点。因为任何城市规划都要受限于山川形势,它是沿前海弧顶画一道切线,把东西分开的基地。这个点是大城内所有海子的最东点,水面已经卡定东西,不可能再往西移。这条线定下来,才能安排水面以东的皇家建筑群,像穿糖葫芦一样,把它们串成一线。”
四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这条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据《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九年(1272)五月辛巳,敕修筑都城。”中轴线作为元大都城市规划的核心,被赋予了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这条南北轴线不仅平分了元大都的主体建筑,更成为了连接古今、贯穿时空的重要纽带。
元大都的中轴线,其起点与终点均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北起健德门(今德胜门),南至丽正门(今前门),沿途串联起了一系列重要的建筑和景观。其中,钟鼓楼与中心台、中心阁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钟鼓楼位于中轴线的北端,是元大都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承担着报时、报警的实用功能,更在精神层面上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与国家的稳定。
李零说:“在我看来,元大都的中轴线是纵贯元皇家建筑的南北轴线,就像一个穿糖葫芦的棍。这条线是小城平分线,而非大城平分线。”“7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从没变过,就是明清。北京城继承的是元大都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大都的中轴线只有一条,就是‘丽正门到钟鼓楼的轴线。’”
书中第二节“元大都五十坊考”,中进贤坊、穆清坊、湛露坊、灵春坊、丹桂坊……,这些名字都很有意思,又很好听,给地名注入了灵气。
“这座大城是按一个‘大十字’全新设计:它的东西轴线很清楚,就是元大都和义门到崇仁门的轴线(即今西直门到东直门的轴线),南北轴线存在争议。原因是后者稍稍偏离几何划分的南北轴线,略向东移。”
“今北京城是以明清北京城为基础,明清北京城是继承元大都,元大都又是从金中都东北郊的苑囿发展而来。”
五
北京就像个“活化石博物馆”,每个朝代都在这儿“贴层金”,都留下自己的印痕。李零用考古锤敲开元大都的砖瓦,把忽必烈的都城、孔子的理想、我们的日常,云淡风轻融合在一起。
你在早上起来的北京,你会遇到提着鸟笼唱戏遛弯儿的大爷,听着京片子吆喝“豆汁儿焦圈儿”店主,穿睡衣跳广场舞的大妈和穿高鞋走红毯的女明星,生活在同一条长安街。北京就像个穿带补丁西装的土豪,手里拿着糖葫芦,怀中揣着黑卡,走路带风。北京就是这样一个怪地方。
“当年,孔子带学生春游,‘风乎舞雩’,那是个梦,我经常梦见这个遍植绿树的土台。你能想象吗?他真的就是孔子当年的舞雩台。西周就有的古迹。”李零带着他的学生实现了这个愿望。”
李零和他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踏查、研究分析,“拼图、卡位”,挖掘出藏在元大都遗址中的众多老北京“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六
认识中国,不仅要读书,也要行路;认识中国,不能不了解北京;了解北京,那就读读李零教授这本《风乎舞雩》。这本书带着你在古今北京城之间“时空穿越”,既有考古现场的真实细节,又有老北京胡同的烟火气。建议北京土著也要读一读,搞明白你家胡同可能是元朝留下的,研究一下哪块砖是元代的?这样侃起大山底气更足。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专业书,而是一本用脚丈量出来的饱含深情的文字。给科研植入了文学的色彩,更是对“叙事与循证并重,科学与关爱同行”的完美诠释。
最触动神经的是编后记李零说的这句话:“语云,失败是成功之母。我说,错误是真理他爹。写作是个求知过程,改错才能趋近完善。”这句话绝对给你屡败屡战的勇气。
李零说,“玩儿也是学问,玩儿就是学问,北京太好玩儿了。我们一起走北京,阅读北京。玩儿的不亦乐乎。”
还要说几句这本书设计新潮,装帧“硬核”,图片丰富,纸张上乘,平铺方便,让人爱不释手。翻阅这本书,感受时间在指尖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