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图解,冲进敌人阵地抓俘虏,几分钟误差伤亡大半

国际 03-18 阅读:4 评论:0

在战争进入第三年之际,科里湖南山区域,于距离攻方前沿阵地六百米处的敌军阵前哨位映入眼帘。此地地势较为平坦,极为适宜小股部队开展行动。敌军为了有效遏制攻方小部队的活动,早在一年之前便在此精心设立了一个班级规模的前哨阵地。并且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进行修筑加固。在这条长达二百五十米的山梁东北角,成功构筑起两个坚固的地堡以及一处轻机枪火力点。阵地前方一百米的区域,密密麻麻地布满了铁丝网,还埋设了大量地雷。前哨阵地内总共驻守着9名敌人,虽说他们战斗意志并不高昂,然而被孤零零地安置在这个孤立无援、难以逃脱的前哨阵地中,为了保住性命,也只能拼尽全力。因而这群敌人保持着异常的警惕,白天全神贯注地仔细观察周边动静,夜晚则不停地开枪射击,以此来阻止任何人靠近。多次成功察觉到我方试图接近以及发动袭击的行动。

如此显眼的“眼中钉”,我方自然是下定决心要将其拔除。但鉴于前几次行动均以失败告终,所以此次必须要对战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一重要任务被交付给了侦察排。计划采用直接强袭的方式,一举拔掉这个阵前哨阵地,同时争取抓捕一两名俘虏,以便带回审问获取情报。为了确保强袭行动能够取得成功,团里不惜投入大量资源,将全团的炮兵力量都调集过来支援侦察排。侦察排仅出动15名战士,却能得到两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十门82毫米迫击炮,还有三门九二步兵炮的强大火力支持,用于清除阵地前的铁丝网和地雷,为进攻开辟出一条通道。

侦察排精心制定了火力急袭与延伸的作战方案,并将15人合理地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一组的任务是冲入阵地抓捕俘虏,一组负责应对敌人可能发起的反扑并予以打击,另一组则承担起抢救伤员的重任。经过多次实地观察,侦察排选定了距离前哨阵地二百米处的一个大石崖作为冲锋的起始点。这个位置虽然处于前哨阵地的正前方,但坡度较为平缓,便于快速冲上。而且敌人的两个地堡均位于东北角,此地稍偏西一点。预计支援炮火开始射击三分钟后,侦察排将从这里发起冲锋,按照预估,两分钟内便可成功冲入阵地,十分钟内歼灭守军,随后立即撤离。因为敌人的炮兵预计会在二十分钟后作出反应,届时会用猛烈的炮火对整个前哨阵地进行覆盖式轰炸,他们根本不会在意这区区9个小兵的死活。所以,精准把握时机对于完成任务至关重要。

侦察排趁着夜色的掩护,开始小心翼翼地朝着大石崖缓缓爬去。仅仅400米的距离,他们却艰难地爬行了整整3个小时,终于在21时20分成功抵达。而21时30分,炮兵即将开火,摧毁前哨阵地的各类障碍物。趁着这短暂的间隙,众人赶忙抓紧时间休息,同时整理好自身装备。此时,警觉的敌人似乎察觉到了异常情况,照明弹接连升空,各种火力朝着侦察排刚才爬过的路线疯狂扫射。不过好在侦察排早已巧妙地隐藏在大石崖下方,并未受到任何影响。21时30分,支援炮兵准时开火,成功打开了进攻通道,随后炮火延伸,对敌方纵深内的敌炮兵阵地进行压制。侦察排抓住时机,迅速冲入阵地。一组负责守住敌人地堡后方,防止敌人逃脱以及外部增援;一组则分别用火力封锁住地堡出口,并靠近投掷手榴弹。很快,便成功全歼了守军,还顺利抓到一名俘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行动时间出现了拖延,超出了预先设定的时间。

此时,时间已经来到21时50分。在撤退阶段,指挥员陷入了短暂的犹豫。究竟是退还是不退呢?敌人的炮兵已然有所反应,极有可能随时对前哨阵地发动炮击。如果不退,这里已经没有可供隐蔽的地方,毕竟刚才的炮火准备已经将敌人的地堡彻底摧毁;若选择撤退,又极有可能在途中遭到敌人炮兵的拦截。指挥员犹豫片刻后,最终决定不按来时的原路返回,而是另选一条路线撤退。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未能躲过敌人的炮火袭击,导致四人不幸阵亡,七人受伤。这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差,就造成了如此巨大的遗憾。原本一场有望大获全胜的任务,最终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或许,当时如果选择原路退回大石崖下,再等待合适的时机撤回,结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