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片膜层大揭秘:功能、差异与选择
镜片膜层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如果不镀膜,拍照的时候镜片反射出白光,无法看见眼睛了。镜片表面总是很脏,不得不经常擦拭,用不了多久镜片表面就会出现大量划痕。开车时前方有强光睁不开眼睛不安全,冬天从室外到室内或戴口罩时镜片都是雾气。
那镜片膜层是不是就一层呢?不是的。而是多层复合膜。 特别便宜的镜片可能就是几层或十几层,高端的镜片可能有几十层。这也是镜片档次的区别的原因之一。
大家都知道玻璃挺硬的,一般东西很难在上面划出痕迹。可树脂镜片就不一样啦,要是拿硬的东西去划,很容易就会留下印子,这说明树脂镜片不太耐磨。为了让树脂镜片更抗磨,就得在它表面镀上加硬膜。

现在呢,大多是用硅原子来给镜片加硬。具体做法是,用一种含有机基质和含硅元素无机超微粒物的加硬液,这样镀出来的硬膜既有韧性又有硬度,不会像玻璃那样又硬又脆,一摔就碎。
现代镀硬膜常用的方法是浸泡法,镀出来的硬膜比较厚,大概有 3 到 5 微米。那怎么判断树脂镜片有没有镀硬膜呢?可以把镜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听听声音,再看看镜片边缘的亮度。如果声音清脆,边缘还很亮,那就说明这个镜片做过加硬处理。

减反射膜和加硬膜,是现在树脂镜片最基本的两种膜层。
一般都是先镀加硬膜,然后再镀减反射膜。不过,因为现在减反射膜材料的限制,减反射膜和抗污能力有点矛盾。减反射膜是微孔状的,这就导致镜片表面特别容易沾上污渍。
那怎么办呢?办法还是镀膜,在减反射膜外面再加一层防污膜、防水膜。也就是顶膜。顶膜的制造工艺为浸泡法、真空镀膜法,材料主要用氟化物,厚度为0.005~0.01微米,在3个基础膜层里最薄。它能把有微孔的减反射膜盖住,这样水、油和镜片的接触面积就变小了,还不会影响减反射膜的光学性能。判断顶膜的好坏有很多方法,实验室下一般用湿润角来作为一个评估标准。

随着大家需求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有特殊功能的膜层被研发出来。
比如说变色膜,它特别神奇。在室内的时候,镜片是透明的,可一旦到了户外,遇到阳光,镜片就会自动变色。这是因为变色膜里有特殊的材料,像卤化银,在紫外线照射下,卤化银分解,镜片就变色了;回到室内,光线弱了,它们又重新组合,镜片就变回透明。
防蓝光膜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高能蓝光对视网膜的伤害,因为现在的光源主要是LED光源,而LED是以蓝色光为主要含量的光源,尤其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需要更多的防护。
偏光膜光学镜片的偏光一般为直线偏光,偏光方向为垂直。原理是通过此偏光过滤镜片时,即被黑晶体的百叶窗式结构所滤掉,剩下有用的垂直光线进入到眼睛,从而达到阻挡反射光的目的,感觉就舒适而清晰。在太阳强光,水面反射光时具有比单纯染色片和变色片更好的防护效果。
还有防雾膜,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普通镜片一下子就会起雾,啥都看不清。但有了防雾膜就不一样啦,它能让镜片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结构,水分不容易凝结成小水珠,这样就不会起雾,看东西一直都清楚。另外,还有偏光膜、防静电膜、防蓝光膜等功能性膜层。
经常有人纳闷,同样材料、同样折射率的镜片,为啥不同品牌,或者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产品,价格差那么多呢?这里面,膜层可能就是一个原因。不同品牌的膜层技术不一样,质量也有好有坏。
不过,大部分膜层,一般人很难看出差别。但有一种膜层效果很容易看出来,就是防蓝光膜。理想状态下,防蓝光膜应该只过滤掉 380 到 460 纳米波长的有害蓝光。但实际上,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在防蓝光效果、镜片底色,还有透光性方面都有差别,价格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你还可以从这些地方去判断膜层好坏:
1)看反光:
反光越亮,说明透光率低。好膜层的颜色往往都是淡淡的。 膜层防蓝光除外,因为公益本身就是这样的。
2)用油笔画:
画不上去说明顶膜很好。只是加工师非常讨厌
3)滴水在镜片上:
滴一些水在清洁后的镜片后表面,如果是水滴状,流得很快,说明顶膜很好。如果水流很慢,甚至有痕迹残留,说明顶膜不好。
4)撒面粉:
撒面粉在镜片上,如果有大量残留吸附在表面,甩也甩不走,说明抗静电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