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贷名不虚传,贝莱德都跑路了!

社会 03-31 阅读:67 评论:0
华尔街巨头的"上海滑铁卢"

12亿买进来,7亿卖出去——这就是贝莱德集团在上海普陀区北岸长风写字楼项目上的真实遭遇。根据公开资料,2025年3月,这家国际投资巨头把两栋总面积2.78万平方米的甲级写字楼以5.8折的价格甩卖给鼎一投资,直接亏损4亿元。其实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亏本卖楼,早在2024年,他们在浦东的中港汇大厦就以9亿价格挂牌,比七年前买入时少了5个亿。

时间回到2018年,贝莱德信心满满地从保德信金融手里接盘这两栋楼,当时上海写字楼市场看起来一片繁荣。陆家嘴金融城的数据显示,那里有4栋楼每年纳税超过60亿元,超过110栋楼税收破亿。但到了2024年,情况急转直下,上海甲级写字楼空置率飙升到21.7%,每天每平米的租金从10.57元跌到7.69元。北岸长风项目的租金更惨,最低跌到3.2元,连物业费都付不起。

房贷市场的残酷真相

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涨到38.19万亿元,普通家庭的负债率突破72%警戒线。这意味着每个家庭要拿收入的1.4倍来还房贷。杭州有位IT工程师月供1.6万元的案例很有代表性,2025年全国法拍房数量猛增37%,其中六成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这些房子评估价都比贷款余额低。

股份制银行的房贷坏账率从0.3%涨到0.8%,河南有家城商行的抵押物价值已经普遍低于贷款余额。更麻烦的是,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缩到1.5%,有些小银行面临"短存长贷"的流动性问题。南京有对夫妻虽然省了7万利息,但房子市值缩水170万,这种矛盾在全国都很普遍。

2024年央行把首付比例统一降到15%,取消首套和二套利率区别。结果一线城市释放了部分改善需求,三四线城市杠杆率反而更高。深圳试点的"共有产权+REITs退出"模式,在土地财政依赖度高达65%的情况下推进困难。

外资撤离的连锁反应

鼎一投资用7亿接盘贝莱德资产的操作,反映出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活跃。这家专门做"困境投资"的机构,最近两年还以3.5折收购了深圳某烂尾CBD项目,重整北京烂尾十年的中港汇大厦。对比来看,外资持有量从2019年最高峰的2870亿元,预计2025年会降到1620亿元。

渣打银行的果断止损显示出金融机构的生存智慧。2025年房企美元债违约率升到19.7%,中资美元债比美国高收益债的利差达到380基点。某家前十强房企7.5亿美元债重组方案被贝莱德否决的事件,暴露了跨境资本流动的深层矛盾。

写在最后

上海写字楼空置率超过20%的时候,深圳开始试点房产税差别化税率,杭州计划推行存量房贷利息抵个税。这些政策和日本1990年代地价暴跌、美国"两房"改革形成历史呼应。平安保险投入千亿加仓商业地产,试图对冲外资撤离的影响,但能不能复制新加坡组屋制度的成功还要继续观察。

现如今,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7.6亿㎡,二手房挂牌1200万套;上海商业物业年内平均贬值15%,核心区租金回报率跌破2%;家庭储蓄率从2019年35%降到2025年28%,消费率39%低于印度。所以贝莱德跑路不足为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