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关闭大坝!巴铁通电外长王毅,中方传递18个字,印度直接泄洪
最近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一起致命恐怖袭击,造成26人死亡,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谁是袭击的幕后黑手,但印度政府却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
一个自称“抵抗阵线”的武装组织宣称对袭击负责,印度当局称该组织是巴基斯坦拉什卡尔-塔伊巴武装组织的分支,而巴基斯坦则否认与此事有任何关联。
随后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进行报复,莫迪政府不仅增派了军队前往克什米尔地区,更采取了一项足以威胁巴基斯坦国家安全的行动,那就是宣布立即暂停实施长达64年的《印度河水条约》。
这一条约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国分享印度河水系的基础,即使在两国几次战争期间也未曾中断。
印度的军事威胁对巴基斯坦的压力其实并不算大,近年来,巴基斯坦军队已经相当现代化,拥有从中国引进的歼-10CE战机,以及054A型导弹护卫舰等先进武器装备。
而真正让巴基斯坦忧心忡忡的是印度河水系的水资源问题。
巴基斯坦农民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极高,如果他们切断水源,整个国家将变成塔尔沙漠,届时会有不少农民被饿死。
巴基斯坦约80%的灌溉农业依赖印度河水系,而且该国约30%的电力供应来自建在印度河上的水电站。
水资源短缺不仅会影响粮食安全,还会导致电力危机、经济崩溃,甚至可能引发巴基斯坦国内的地区冲突。
如果地表水减少,农民可能会更多地开采地下水,加剧含水层耗竭和土地盐碱化问题,已经有43%的耕地受到盐碱化影响,面临长期沙漠化风险。
面对印度的水资源威胁,巴基斯坦明确表态:如果水资源遭到侵害,将以军事行动全力反击。这无异于向印度发出警告:不准关闭大坝。
同时巴方也积极寻求国际支持,特别是向其“铁杆盟友”中国求助。
巴基斯坦外长向中国外长王毅打了通电话,阐明了巴方的立场:反对事态升级,致力于危机管控,并承诺与中方保持及时沟通,巴方之所以向中国求助,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国接壤,任何冲突升级都可能影响边境安全,有必要让中国了解情况以避免误判。
还有就是美国和以色列已经表态支持印度,巴基斯坦需要争取更多国际支持。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克什米尔局势恶化可能威胁到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这关系到双方的共同利益。
王毅外长在电话中明确了中方立场,首先他重申了中巴之间的“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表示中方支持巴方维护其主权和安全利益。
随后王毅外长递出了关键的18个字方针:“希望双方保持克制,相向而行,推动事态降温。”这18个字体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此事件的积极调和态度。
在最近的一次通话中,王毅也强调,中国作为巴基斯坦的“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完全理解巴基斯坦合法的安全关切,支持其维护主权和安全利益的努力。
同时中方支持尽快启动公正调查,强调冲突既不符合印巴双方的根本利益,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在中方的调解努力和国际舆论压力下,印度似乎略有退让,但其行动方式却引发了更多争议。
据巴方官员透露,印度突然在克什米尔地区开闸泄洪,导致巴基斯坦多地水位大幅上涨,平民面临洪涝风险。
这种做法表面上是回应了巴方要求放水的诉求,但实际上是一种报复性举措,通过突然泄洪而非有序供水,印度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紧张局势。
印度此举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批评,因为跨国河流水资源应当被视为沿途国家的共同财富,而不应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而这并非印巴之间第一次发生水资源争端,此前在巴基斯坦洪灾期间,也曾有媒体报道称印度开闸放水加剧了下游的洪灾,但后来巴基斯坦印度河水委员会主席和印度大坝运营方都否认了这一说法。
然而当前的情况性质不同,因为印度已明确表示暂停《印度河水条约》,使得水资源管控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我国作为喜马拉雅山区多条河流的上游国家,同样面临着类似的跨境水资源问题。中国控制着西藏的水源,成为流向南亚七条主要河流的上游控制者,包括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长江和湄公河。
这些河流流向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和越南,形成了来自单一区域的最大河流流量。
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的立场既要考虑支持巴基斯坦这一“铁杆盟友”,又要维护地区稳定,避免水资源冲突的扩大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王毅外长的18字方针既支持巴方的安全关切,又呼吁双方保持克制、推动降温。
结语
印巴水资源争端提醒我们,跨国河流不应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而应是促进地区合作的纽带。
只有通过对话协商、公平分享,才能实现流域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作为地区大国,有责任也有能力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水资源治理机制,为地区和平稳定贡献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