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杰主任五行脉法纪要

健康 04-23 阅读:2 评论:0

自古以来,中医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一直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梁世杰主任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五行脉法。本文将重点探讨梁世杰主任的五行脉法纪要,详细解析五脏本脉相乘脉法,并结合清代医家张璐的理论,探讨五行脉法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应用。

一、五脏本脉相乘脉法

梁世杰主任在五行脉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五脏本脉及其相乘脉法。他认为,通过寸口单取、三部九候脉法,可以清晰地辨别各脏腑的气血状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三部九候脉法

寸口脉诊法,是中医脉诊的基础。梁世杰主任在三部九候脉法的基础上,将左寸对应心、肝、肾,右寸对应肺、脾、命门,明确了各脏腑在寸口脉上的定位。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实用,能够迅速定位病变脏腑。

2.五行五脏本脉

梁世杰主任认为,五行五脏本脉是中医脉诊的核心。他根据五行理论,将肺(大肠)对应金,其脉象为浮脉;肾(膀胱)对应水,其脉象为沉脉;脾(胃)对应土,其脉象为迟、涩脉;心(小肠)对应火,其脉象为滑、数脉;肝(胆)对应木,其脉象为弦脉。

3.正邪消长——虚、实脉

脉象的虚实反映了正邪的消长。邪气胜则实,精气夺则虚。梁世杰主任强调,脉象的虚实是判断疾病进退的重要依据。若脉象由实转虚,说明正气渐衰,病情可能加重;若脉象由虚转实,说明正气渐复,病情可能好转。

4.非其位而现其脉——他脏来乘

梁世杰主任指出,若脉象出现在与其对应的脏腑不符的位置,即为他脏来乘。例如,左寸本应出现心脉,若出现肺脉,则为肺乘心。这种脉象无论生克乘辱,皆是病脉。虽病此脏,但本非此脏,脉从所来,应随脏治之。

二、张璐五行脉法的历史渊源

张璐是清代著名的医家,他在五行脉法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脉诊的内容,也为后世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脏腑分候与五行方位

张璐在《诊宗三昧·脉位》中指出:“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张璐将脏腑五行属性对应天地方位进行阐述,使脏腑分候更加清晰明了。

2.命门学说与三焦之火

张璐受明清时期命门学说的影响,对命门相火等分候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以分野言,则肾当箕尾燕冀之界……人应其气,则三焦之火,从此交通。况三焦鼎峙两肾之间,以应地运而右转。是虽右尺偏属相火,为生人生物之源,因有命门之号。其实两肾皆有水火,原无分于彼此,以故岐伯于寸关二部,俱分左右,尺独不分者,一皆主乎肾也。”张璐将肾与星宿对应,认为三焦之火源于肾并居于两肾之间,随地运右转而使命门相火寄于右尺。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脏腑理论,也为临床脉诊提供了新思路。

3.天人合一与体悟为主

张璐的脉法不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认为,医者诊脉时应心无杂念,掌握要领,对脉象加以认真体会。他提倡“心空为宗”,指出:“除却胸中落索,空空地向己灵上究去……触类旁通,诸脉皆了无余蕴矣。”张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医诊脉的精髓,即注重自身对脉象的体悟与思考,把握核心,不囿于既有理论。

三、梁世杰主任五行脉法的实践应用

梁世杰主任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将五行脉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他通过脉诊,准确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1.精准定位病变脏腑

梁世杰主任运用三部九候脉法,精准定位病变脏腑。例如,若患者左寸脉象浮大有力,而右寸脉象平和,则可判断为心火亢盛。若患者右关脉象沉迟无力,而左关脉象平和,则可判断为脾虚。这种精准的定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判断病情进退

梁世杰主任通过脉象的虚实变化,判断病情的进退。例如,若患者脉象由实转虚,说明正气渐衰,病情可能加重;若脉象由虚转实,说明正气渐复,病情可能好转。这种判断方法,使医者能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随脏治之

梁世杰主任强调,脉诊不仅要定位病变脏腑,还要随脏治之。例如,若患者左寸脉象浮大有力,为心火亢盛,则应清心泻火;若患者右关脉象沉迟无力,为脾虚,则应健脾益气。这种随脏治之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

四、五行脉法的生动实践案例

以下是一个梁世杰主任运用五行脉法治疗失眠的案例,以进一步说明五行脉法的实践应用。

案例:失眠患者

患者李某,女,45岁,因失眠半年就诊。患者自述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伴有心悸、烦躁、头晕等症状。梁世杰主任通过脉诊,发现患者左寸脉象浮大有力,右寸脉象平和,判断为心火亢盛。结合患者症状,诊断为失眠(心火亢盛型)。

梁世杰主任采用清心泻火的治法,给予患者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入睡容易,睡眠质量提高,心悸、烦躁、头晕等症状均有所缓解。再次脉诊,发现患者左寸脉象由浮大有力转为平和,说明心火已降,病情好转。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梁世杰主任运用五行脉法精准定位病变脏腑、判断病情进退、随脏治之的能力。通过脉诊,他能够迅速抓住疾病本质,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五、结语

梁世杰主任的五行脉法,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形成的独特脉法。它通过对五脏本脉及其相乘脉法的深入研究,精准定位病变脏腑;通过脉象的虚实变化,判断病情的进退;通过随脏治之的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这一脉法不仅丰富了中医脉诊的内容,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张璐的五行脉法理论,为梁世杰主任的五行脉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渊源。他通过脏腑分候与五行方位的对应、命门学说与三焦之火的深入分析、天人合一与体悟为主的思想,为中医脉诊注入了新的活力。

梁世杰主任的五行脉法,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为中医脉诊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脉诊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愿每一位中医工作者都能像梁世杰主任一样,用心体悟脉象,把握疾病本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梁世杰 中医高年资主治医师,本科学历,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4年,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师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陈勇,侍诊多载,深得器重,尽得真传!擅用“商汤经方分类疗法”、专病专方结合“焦树德学术思想”“关幼波十纲辨证”学术思想治疗疑难杂症为特色。现任北京树德堂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焦树德门人(陈勇)传承工作站研究员,国际易联易学与养生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焦树德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分会首批癌症领域入库专家。荣获2020年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举办的第八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经方名医”荣誉称号。2023年首届京津冀“扁鹊杯”燕赵医学研究主题征文优秀奖获得者。事迹入选《当代科学家》杂志、《中华英才》杂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