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的死因成谜?国内外谣言不断,儿子李伦出面回应此事

推荐 04-21 阅读:7 评论:0

三十多年过去事儿远,晓得你才华出众在中华。出谋划策像那房玄龄,用计策也有点像李左车。

李克农去世后,他的老朋友董必武伤心地提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题目叫做《悼念李克农同志》。

董必武对李克农的评价特别高,他说李克农就像是房玄龄和李左车那样,既会谋划又果断。

李克农这辈子从没领兵上过战场,但他却成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周恩来对他赞不绝口,说:“李克农的贡献,跟一个军差不多大。”

在外人看来,他就是国民党里中统的大佬徐恩曾身边的红人,一个总爱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或是长袍配马褂的国府大官。

全国得到解放以后,老百姓这才明白,原来李克农是个铁了心的共产主义斗士。

李克农在隐蔽的地下斗争中,跟国民党斗了好多年。

他把脑袋低在腰间,悄悄潜伏在敌人的老窝里,默默无闻地为党传递着重要消息。

他老是神神秘秘的,像幽灵一样,让人压根不敢相信他到底是怎么没的。

1962年那会儿,李克农在北京因病去世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还有陈云,他们都亲自跑到医院,去参加李克农的遗体告别会。

关于他去世的原因,官方解释说,是因为大脑组织出现了退化。

西方媒体老爱瞎猜,他们觉得李克农的死因没那么简单,说不定是在朝鲜战场上跟美国人谈判时,被人下了黑手,根本就不是病死的。

关于李克农的死因,中国老百姓一直议论纷纷,大家都很难相信,这位被誉为特工传奇的人物竟然会被疾病夺去生命。

李克农去世的原因好像变得扑朔迷离,国内外谣言满天飞。针对这种情况,他的儿子李伦特意站了出来,对这事儿做了回应。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李伦,他是李克农的小儿子,1927年来到这个世界,说起来,他还没出生就算是革命家庭的一员了。

四一二事件那会儿,李克农的媳妇赵瑛正怀着娃呢,国民党满世界地追查李克农一家,要抓他们。

幸运的是,我们这边有内应,李克农很快就接到了情报。他一路上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国民党军警和那些青帮混混的追捕,从芜湖成功逃脱,跑到了巢湖。

赵瑛是从警局的一个哥们儿那儿得知的事儿,事儿挺急,她怀着娃,赶紧租了条木船,顶着风浪就往长江对岸划。好不容易到了岸,一瞧,国民党的追捕船都快追上来了。

没办法,赵瑛只好在烂泥地里挣扎着往前跑,一口气奔了十多里地,总算是到了小王庄,和李克农碰头了。

李伦刚出生没多久,国民党那边的徐树就给李克农设了个圈套,请他去赴一场别有用心的宴席。

徐树说想找李克农聊聊,但李克农一到饭店门口,就瞅见好多便衣在那转悠,看着都挺鬼祟的。

李克农感觉事情有点不对劲,但徐树的信使还在旁边跟着,他得小心行事,绝对不能让人看出端倪。

李克农轻轻咧了咧嘴,说道:“你跟徐局长说一声,我马上就到。”

讲完后,他挥了挥手,拦下一辆黄包车,大声吩咐:“到鸡窝街,马家巷1号。”

其实,李克农是特地讲给那位通讯员听的,就是故意让他知道。

徐树等李克农老半天都没来,就领着好多手下直奔马家巷1号。但到了那儿,既没看到李克农,也没找到啥重要情报,就见着个小婴儿李伦,在那儿哭得震天响。

还好徐树还算有点人性,没把李伦抓去当人质来逼迫李克农。

李伦,这个小家伙还没满月呢,就已经两次跟死神擦肩而过,他的命运注定不平凡。

说起那段过往,李伦总是满含深情地讲:“我诞生在一个特别的时代里。”

在李伦眼里,老爸李克农就像是一座巍峨的大山,始终屹立不倒。

但在1957年,这位大佬突然间垮了。

国庆假期结束后,北京开始有了些微的寒意。

那天阳光明媚,非常舒服,不急也不热。刚填饱肚子的李克农,乐呵呵地说想到院子里溜达溜达。

李伦急忙走过去,搀着老爸走出屋门。

父子俩在这午后阳光下享受着,感觉特别舒服。

他们俩从二十四节气的话题聊开,后来聊着聊着就说到了李伦小时候那些好玩的事儿。

可能是走得太久了,李克农觉得有点疲倦,就打算回办公室去弄弄那些文件,他让李伦先去歇会儿。

李伦特别孝顺,他非得陪着老爸一起上楼不可。

刚到楼梯那儿,李克农猛地觉得头有点晕,紧接着就弯下腰,咳得特别厉害。

李伦缓缓伸手,在老爸背上轻轻拍了拍,那曾经硬朗得像标杆一样的背,现在被岁月折磨得都快弯成弓了。

李克农朝儿子摇了摇头,表示没问题,接着就继续爬楼梯了。

没走多远,李克农突然身子一软,倒在地上,脸上一下子就没了表情,嘴角还慢慢淌出了口水。

李伦立马带着李克农去了医院,同时,中央也很快就找来了国内最厉害的医生给他治疗。

李伦被医生告知,李克农是突然得了脑溢血,但幸亏救治得快,性命算是保住了。

在医院躺了整整两天不省人事后,李克农总算是醒过来了。

那个考虑周全的李克农已经不在了,脑溢血让他的思绪变得混乱不清,现在说话总是颠三倒四,没头没尾。

有时候他能认出自家的亲人,但也有时候,他会礼貌地询问:“朋友,请问你是谁?”

瞧着老爹那日渐衰老的模样,李伦心里头真不是滋味,他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好好照料,盼着老爹能早点恢复过来。

过了几天,李克农的精神状态好点了。

虽然记不住全家人的面孔,但他嘴里老是在不断念叨着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名字。

李克农在家里头歇了一段时间,但他天生就是个忙碌的命,没过多久,他就急着跟组织说,想继续干活。

毛泽东跟周恩来讨论过后,觉得李克农因为身体原因,再继续管台湾工作小组的日常事务不太合适了,所以他们决定让他去中央外事小组任职。

在其岗位上,李克农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从不抱怨。

李克农总是工作得很拼命,李伦和他妈妈赵瑛老跟他说,别太累了。就连周恩来夫妇俩也常提醒他,得多注意身子,多休息休息。

李克农老爱一口答应下来,但他那工作狂的性子,就是改不掉。

转眼间,时间就走到了1961年,那年,他心爱的妻子赵瑛去世了。

赵瑛和李克农一起走过了44年的风风雨雨,她为李克农生育了五个孩子,大伙儿都觉得她是个标准的贤内助和好母亲。

赵瑛和李克农,尽管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但他们的关系却紧密得如同一体。

赵瑛离世了,这对李克农来说,就像是失去了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自那以后,李克农的身体状况是一天不如一天,衰老得特别快,肉眼都能看得出来。一直到了1962年,他最终离开了人世。

关于李克农是怎么去世的,外面一直传着好几种说法。

李伦是李克农的小儿子,他亲身经历了父亲去世的那一刻。

聊到那些传言,他讲道:“那时候,公告上写的是因为脑溢血走的,可真实情况是老爸得了脑软化,脑子都变成浆糊一样了,走得那叫一个不寻常啊!”

【舐犊情深】

李伦他爸走了,这事儿对他打击真挺大的。

每当李伦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的样子和声音,他心里就难受得直想掉眼泪。

对李伦来说,老爸就是他的依靠,给他顶着一片天,让他有个避风躲雨的地方。

1930年那会儿,赵瑛领着李治和李伦两个娃娃去了上海,主要是为了给已经混进国民党内部的李克农打掩护。

这一家子,东奔西跑了这么久,这回可算是能因为找到工作了,再次团圆在一起。

李克农特别看重这段时间,只要有空闲,他就会拉上李伦和兄长,一起去逛逛上海的外滩。

每次工作结束回家,我都会顺手买些小点心、糖果啥的,让孩子们乐呵乐呵。

李伦四岁那年,他原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突然就没了。

那天,李伦没像往常一样站在门口,盼着父亲笑呵呵地回家,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多天。

李伦急得要命,一边大哭一边嚷着要找他爸,但赵瑛也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李克农去哪儿了。

尽管她心里也很慌张,但还是努力跟孩子们说:“爸爸出去给你们买好玩意儿了,马上就会回家的。”

结果发现,特务情报科的头头顾顺章竟然出卖了大家。

他背叛了“中共的三人特别行动组”,还泄露了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在上海的全部秘密据点。

钱壮飞瞅准徐恩曾外出的空档,解码了那份加密电报,随后就把情报转告给了李克农。

李克农另辟蹊径,成功与陈赓取得了联系,并且赶紧把这事儿跟周恩来说了。这一波操作,直接让国民党的计划泡了汤。

国民党恼羞成怒,发誓就算把地翻个底朝天,也一定要把李克农给揪出来。

因此,李克农只能暗暗躲藏起来,他没法现身,也绝对不能回家。

李克农让同事去家里给赵瑛捎个信,叫她带上俩孩子快点离开。

赵瑛急得直问:“李克农现在哪儿?咱们得撤到什么地方去?”

那位朋友一直摆手,说他不清楚情况,让母子三人先走,出去躲躲风头。

母子三人在上海开始了漂泊的日子,这天在这个菜市场找个角落安顿,隔天又到那个桥下过夜。

赵瑛领头走在前头,李治扶着李伦,两人一步三晃地慢慢走着。

一个烧饼被掰成了两块,小孩们一人一半分享着吃。李伦挺懂事,非要让妈妈也尝尝,赵瑛笑着摆摆手:“好孩子,妈妈现在不饿,你俩快吃吧。”

他们边走边歇,在北四川路上偶然瞅见了一个熟人。

李伦一眼就瞧出了那个人,赶紧跑过去轻轻拉了拉他的衣服边,压低声音叫了声:“宫叔叔。”

其实,这个人就是李克农以前的老朋友,宫乔年。

宫乔年帮忙张罗后,母子三人总算是安顿下来了,有了个落脚的地儿。

听到妻儿们都还平安无事的消息,李克农这位坚毅的隐秘战士,眼里不由得泛起了泪光。

李伦隔了大半年,又一次见到了老爸。

那天傍晚,夕阳如火,李伦和老妈走到了黄浦江边,没想到日思夜想的老爸就在不远处。

老爸年纪大了,人也显得瘦弱了许多,但他那眼神中的刚强一点都没变。

时间不够用,一家人还没顾上说上几句想你的话,李克农就来了,他是来告诉家里人,自己得赶去苏区了。

因为路太远,情况又很危险,实在没法带着大家一起走,所以我就让赵瑛先带着孩子们回老家去了。

赵瑛默默应了声,既没掉眼泪,也没发牢骚。

【父子将军】

1931年5月份,李伦和他哥跟着老妈离开了上海。打那以后,快两年的时间里,老爸就像消失了一样,没了一点儿消息。

1933年冬日的一个夜晚,赵瑛一脸疲惫地从外面赶了回来。

李伦和他的哥哥们正围坐在火炉边烤火,他注意到母亲脸上露出了既神秘又高兴的表情。

走上前,赵瑛握住了李伦的手,跟他说:“润修,你爸来信了,说他在那边挺好的,特别想你,还让你给他回封信呢。”

李伦是家中的小幺,李克农对他总是格外牵挂。

一听是老爸来的信儿,李伦乐得一蹦三尺高,赶紧翻箱倒柜找纸和笔。

老爸:我现在已经上小学啦,在老妈、姐姐和哥哥的帮忙监督下,我学会了好多字,这样就能给你写信了。家里每个人都特别想你,我当然也是,有时候做梦都会哭醒。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陪着上学,给他们买纸买笔,可咱们家条件不好,没钱买这些,所以只能用些废纸和旧笔头,有的是姐姐哥哥用完的,有的还是我在路上捡的呢。但我从来都很乖,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也挺好的,你就放心吧……

这封信经历了不少波折,最后总算是安稳送到了瑞金。

李克农看着看着,眼泪就止不住地流,眼眶都红了。

李伦要是表现得越成熟懂事,李克农心里头就越觉得过意不去。

国家大事在前,他哪能放着革命事业不管,转身就回家享受老婆孩子热乎乎的炕头呢。

李克农的同事们瞧见他这位平时铁打的“情报高手”居然哭了,一个个都赶紧上前,拿起信来看个究竟。

这封信真是说到大伙儿心坎里了,虽说对国家没啥亏欠,但对家里头真是感觉挺对不住的。

李克农心里头对李伦还有其他那些孩子,一直感到很过意不去,这事儿在他心里憋了好久好久。

1950年11月11号那天,李克农结束了苏联的访问行程,回到了祖国。

得知儿子李伦打算和羡蕴华喜结连理,平时倡导简单朴素的李克农,出乎意料地表示想在家里摆几桌酒庆祝一下。

宴会上,坐满了像滕代远、刘志坚、刘少文、邹大鹏、罗志坚这样的老朋友,全都是以前并肩作战的战友。

喝了几口酒后,李克农站了起来,举杯向在座的每一位表示感谢。

李伦和羡蕴华今天喜结连理,孩子们也都已经成人了。说实话,作为父亲,我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确实没咋尽到责任。多亏了赵瑛同志的抚养,还有组织的精心教育。这事儿得追溯到1931年。

聊着聊着,李克农声音哽住了,眼泪一滴一滴落在桌面上。赵瑛听得全神贯注,结果忍不住哭了出来。

吃完饭,李克农认真地跟李伦讲:“你得铭记,是党培养了你们。咱们之间,既是像父子一样亲近,又是并肩作战的同志。往后啊,你们能依靠的只有党,是组织,还有你们自己,别想着靠父母。”

李伦把老爸的话,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头,一直没忘。

1951年,李伦迎来了他的头一个孩子,但他只是在医院里快速瞄了一眼,紧接着就急着赶去朝鲜打仗了。

1956年,他的第二个小家伙来到了这个世界,但那时候他正好被单位派到大连,跟着苏联海军学技术,结果又没赶上见证孩子的成长。

现在这时候,李伦总算是懂了当年老爸心里的滋味。他跟自己老爸一样,都是把国家的事儿放在前头,家里的事儿搁后头。

李伦一直勤奋努力,给部队在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方面的发展出了不少力。1988年,他得到了上将的军衔,跟他老爸李克农一样,都被列在了共和国的将军名单上。

很不幸,2019年6月25日那天,李伦因为生病,医生努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救回来,他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当时91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