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我当文书时,连长与指导员存在矛盾,我出了一个主意解决难题

情感 03-25 阅读:3 评论:0

1976年,我21岁,是连队里最年轻的文书。那一年,我经历了一件至今难忘的事情,它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那一年,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也让我对“人情”和“规矩”有了更深的理解。故事的开端,源于我们连长和指导员之间 seemingly irreconcilable 的矛盾。

连长陶志刚,出身农村,小学未毕业就上了战场,军功赫赫,性格直爽,如同炮仗一点就着。指导员魏建国,城里人,大学生,文质彬彬,凡事讲究章法和道理。两人一个重人情,一个讲规矩,如同两条平行线,难以相交。我这个文书,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如同夹心饼干,滋味可想而知。

这种“夹心饼干”的滋味,在连队接到紧急任务的那天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天,我正在连长办公室写材料,指导员突然派人来叫我,说有份思想汇报要立刻写。我两头跑,结果两份材料都没写好。开会时,连长当众骂我“磨磨唧唧”,指导员则一脸不屑地说我“工作态度不端正”。我站在台下,羞愧难当。

两人之间的矛盾并非一日之寒。一次团里组织文艺汇演,指导员精心挑选了几个城里兵排练节目。连长见状,脸色一沉,冷冷地甩下一句:“农村兵就这么不堪吗?搞得像咱们连队只有城里兵似的。”指导员也不甘示弱,回了一句:“文艺汇演,当然得选有点文化底子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我站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出。

回到宿舍,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意识到,如果他们的矛盾不解决,我这个文书迟早得“撂挑子”。可是,我一个新兵蛋子,能做什么呢?我苦思冥想,终于,一个想法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这场文艺汇演,或许是一个契机。

第二天一早,我先去找连长,说:“连长,咱们农村兵也得搞个节目上去,不然一直让城里兵出风头,心里多憋屈啊!”连长一听,拍着桌子说:“对!就这么干!我们农村兵也不能差了!”随后,我又去找指导员,换了一种说法:“指导员,您看,农村兵也想参与一下,这样能让全连更有凝聚力,您觉得呢?”指导员沉思片刻,最终同意了。

于是,我开始“两头跑”,一边忙着帮农村兵排练军体拳,一边协助城里兵排练合唱。同时,我偷偷地策划着一个“小动作”。我的计划是,在正式演出结束后,安排一个“彩蛋”——让农村兵和城里兵一起上台,表演一段融合了军体拳和合唱的节目。

演出当天,连里的两个节目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就在大家以为演出结束的时候,音乐突然一转,农村兵和城里兵一起上台,呈现了一段出人意料的“合体”表演。这段表演,是我提前安排好的,我告诉两边的兵,这是为了给连队争光。出乎意料的是,两个风格迥异的队伍竟然配合得天衣无缝,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

演出结束后,连长和指导员都笑着上台道谢,并彼此握手。连长笑着对指导员说:“老魏,你那帮城里娃娃还真行!”指导员也回道:“老陶,你带的农村兵也不赖!”看到这一幕,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以为,我的“小计策”成功地化解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第二天,连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脸色阴沉地问我:“那段‘合体’节目,是不是你安排的?”我承认了。连长盯着我看了许久,叹了口气:“你小子胆子不小啊。”还没等我缓过神,指导员又把我叫了过去,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你这事儿,怎么能不提前告诉我呢?要是出了问题,谁负责?”那一刻,我意识到,我的“自作聪明”差点惹出大麻烦。

此后,连长和指导员虽然没有再因为这件事争吵,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冷淡状态。直到有一天,我无意中听到他们在食堂后面的空地上聊天。连长说:“老魏,我这人脾气直,很多事儿不懂你的规矩,别往心里去。”指导员沉默了一会儿,说:“老陶,我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是我太死板了。”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他们是真的放下了彼此的心结。

后来的日子里,他们虽然偶尔还会有一些争执,但已经不像从前那样针锋相对了。连队的氛围也变得轻松了许多,而我这个文书,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很多矛盾,换个角度,多一些理解和沟通,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人与人相处,不能只看表面,更要用心去感受。这不禁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才能减少摩擦,增进理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