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已经独立20多年,被100多个国家承认,为何中国始终不承认

历史 04-04 阅读:2 评论:0

科索沃,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小地方,自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以来,已经过去了20多年。截至目前,全球有108个国家承认了它的独立地位,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大国。然而,中国却始终没有松口,坚定地站在不承认的立场上。

科索沃的前世今生: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争议

科索沃地方虽然不大,但历史却复杂得像一团乱麻。科索沃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敏感,历史上一直是多民族、多宗教碰撞的前线。

早在公元前4世纪,这里就住着伊利里亚部落,很多人认为他们是现代阿尔巴尼亚人的祖先。到了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迁入,带着东正教信仰,和当地的民族文化开始融合,逐渐形成了塞尔维亚民族的雏形。12世纪,塞尔维亚在涅曼雅王朝统治下达到巅峰,科索沃成了塞尔维亚的文化和宗教中心。那时候,科索沃遍布东正教修道院,比如格拉恰尼察修道院和维索基德恰尼修道院,这些地方至今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对塞尔维亚人来说意义非凡。

但好景不长,1389年的科索沃战役彻底改变了这一切。那一年,塞尔维亚军队在拉扎尔王子的带领下,跟奥斯曼帝国打了一场硬仗。虽然战斗结果不明确,但奥斯曼最终占了上风,从此开始了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这场战役在塞尔维亚历史上被传颂为民族抵抗的象征,拉扎尔的牺牲成了塞尔维亚民族认同的核心记忆。

奥斯曼统治期间,科索沃的人口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阿尔巴尼亚人改信了伊斯兰教,享受税收优惠和政治特权,人口比例逐渐上升。而塞尔维亚人坚守基督教,却面临更高的税收和各种限制,地位一落千丈。到奥斯曼后期,阿尔巴尼亚人已经成了科索沃的多数族群,民族和宗教的裂痕越来越深。

到了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衰落,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让科索沃被塞尔维亚吞并,成了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塞尔维亚政府为了巩固控制,推行了一系列同化政策,鼓励塞尔维亚人迁入科索沃,还通过土地分配把不少阿尔巴尼亚人挤走。同时,阿尔巴尼亚语言和文化被压制,学校关门,出版物受限,这些做法让阿尔巴尼亚人的不满像火山一样越积越高。

二战后,铁托领导的社会主义南斯拉夫给了科索沃一定的自治权,成了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但这并没有平息民族矛盾。1968年,普里什蒂纳大学的阿尔巴尼亚学生因为食堂饭菜不好闹起来,后来要求科索沃升格成共和国,政府让步了一些,但没满足核心诉求。1981年,抗议规模更大,数万人上街,政府直接动用军队镇压,抓了几千人,民族对立彻底白热化。

1989年,米洛舍维奇上台,他抓住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情绪,直接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这一下就像点燃了炸药桶,阿尔巴尼亚人彻底爆发。1990年代初,他们搞了公投要求独立,但塞尔维亚不认。1993年,科索沃解放军(KLA)成立,开始武装反抗,双方冲突不断升级。到1998年,塞尔维亚军队对KLA的打击越来越狠,国际社会开始指责塞尔维亚搞“种族清洗”,比如1999年的拉查克村事件,45名阿尔巴尼亚平民被杀,成了导火索。

1999年3月,北约跳出来,对塞尔维亚轰炸了78天。这场军事行动没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争议很大。轰炸不光打军事目标,连民用设施也没放过,还误炸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三名记者丧生,经济损失据说超过2000亿美元。轰炸结束后,塞尔维亚军队撤出,联合国根据第1244号决议接管了科索沃,但民族紧张局势一点没减,阿尔巴尼亚人报复塞尔维亚少数族群,教堂被砸,很多人被迫逃离。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议会终于宣布独立,普里什蒂纳街头旗帜飘扬,庆祝声不断。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是塞尔维亚的愤怒和国际社会的分裂。

独立后的科索沃:一半是欢呼,一半是挣扎

科索沃独立后,日子过得并不轻松。虽然有108个国家承认它,但国际地位始终是个悬案。承认它的国家大多是美国和欧盟的盟友,比如德国、法国、英国等。2019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还亲自跑去普里什蒂纳,跟当地领导人握手,承诺援助。但另一边,塞尔维亚、俄罗斯、中国等国死活不认,联合国安理会也因为大国分歧没法给个说法。

经济上,科索沃更是艰难。2020年疫情一来,失业率飙到26%,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街上店铺关了不少门。国际援助倒是有的,可因为政治分歧,总是姗姗来迟。科索沃还想融入国际社会,比如2018年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结果塞尔维亚外交官连夜在巴黎游说,最后投票没通过。2020年,北部村庄还发生枪击,联合国维和部队只能夜里巡逻维持秩序,可见局势多紧张。

塞尔维亚这边也没闲着,他们从没放弃对科索沃的主权诉求。每次国际会议,塞尔维亚代表团都提交文件抗议,态度强硬。2018年,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还跑到科索沃边境发表演讲,说“我们不会放弃自己的土地”,语气掷地有声。2023年,欧盟试着推动双方对话,在布鲁塞尔开了会,结果双方在谈判桌前僵持不下,科索沃要独立,塞尔维亚要主权,最后啥也没谈成

这20多年,科索沃就像夹在两股势力中间的小棋子,一半是欢呼,一半是挣扎。而中国的态度,就在这复杂局面里显得格外突出。

中国不承认的理由:从原则到现实的层层考量

中国为啥不承认科索沃独立?这不是随便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基于历史、现实和战略的多重考虑。

中国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视,是一贯的立场。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在中国看来就是对塞尔维亚主权的直接挑战。2008年科索沃独立当天,中国外交部就发了声明,说这事儿“违反联合国宪章”,损害了塞尔维亚的合法权益。中国觉得,一个国家的主权不是想分就分的,得有法律依据和国际共识。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自己经历过列强瓜分和领土丧失的屈辱,对领土完整格外敏感。科索沃这种单边行动,在中国眼里是个危险的先例,如果大家都这么干,国际秩序还不乱套了?

科索沃独立的根子是民族和宗教矛盾,这点没人否认。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几百年来积怨太深,到了1990年代彻底撕破脸。但中国认为,民族纠纷再复杂,也该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而不是直接分裂出去。科索沃选择独立,等于用极端方式把问题简单化了,这种做法中国不赞成。

中国自己也有56个民族,处理民族关系时一直强调团结和协商。科索沃的路子要是被认可,可能会让其他地方觉得分裂是个“捷径”,这对中国来说是个隐患。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要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科索沃独立没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等于绕过了国际法的基本框架。1999年北约轰炸塞尔维亚也没安理会点头,这事儿本身就让中国很不舒服。后来科索沃独立,中国觉得这又是西方国家在国际法上“玩花样”,不能纵容。

2021年,中国外长在安理会发言时就说,科索沃问题得尊重塞尔维亚主权,通过对话找方案。这种态度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中国对国际法原则的长期坚持。

这可能是中国不承认科索沃最重要的现实考量。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一个中国原则不容动摇。科索沃独立要是被中国承认,西方国家很可能会拿来说事儿,说“连科索沃都能独立,台湾为啥不行”。这种逻辑一旦成立,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外交压力会大增。

研究表明,中国确实担心科索沃案例被用作先例。西方国家在这事儿上一直态度暧昧,美国甚至公开支持科索沃独立。中国自然得防着一手,避免给自己埋雷。

中国和塞尔维亚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铁。两国1955年就建交,几十年来一直走得挺近。1999年北约轰炸误击中国大使馆后,塞尔维亚民众上街声援中国,两国感情更深了。2016年,中塞签了战略伙伴协议,合作涉及基建、能源、贸易等领域,比如中国企业在塞尔维亚修高铁、建工厂,实打实的好处不少。

在科索沃问题上支持塞尔维亚,既是中国外交道义的体现,也是战略伙伴关系的延续。2024年,中国外长还跟塞尔维亚官员签了新合作协议,表明未来还会继续站队塞尔维亚。

科索沃独立背后有美国的身影,这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推动科索沃独立,一是想在巴尔干扩大影响力,二是削弱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跟塞尔维亚关系密切,自然跟中国立场一致,反对科索沃独立。

中国不愿意看到美国借科索沃问题把欧洲东南部变成自己的后院。站在塞尔维亚这边,既能牵制美国,也能跟俄罗斯形成某种默契。这种地缘博弈的考量,在中国外交决策里分量不轻。

国际社会的分歧:承认与不承认的拉锯战

科索沃独立20多年,国际社会至今没统一意见。108个承认国里,美国和欧盟国家占了大头,他们觉得科索沃独立是民族自决的体现,符合人权原则。但塞尔维亚、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国不买账,认为这是对主权的侵犯,违反国际法。

这种分歧在具体行动上也能看出来。科索沃想加入国际组织,总是卡在半路。2018年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塞尔维亚使出浑身解数拦了下来。2020年北部冲突一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还得硬着头皮去维持秩序,可见问题多棘手。

欧盟试着当和事佬,2023年在布鲁塞尔组织对话,结果双方各说各话,没一点进展。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就像个没下完的棋局,谁也拿不准下一步咋走。

结语

科索沃地位未来会咋样谁也不好说,经济上,它得靠国际援助喘口气,但政治分歧让援助迟迟不到位。塞尔维亚这边态度很明确,绝不放弃主权,边境小冲突时不时提醒大家,这事儿没完。

科索沃问题本质上是个死结。一边是民族诉求,阿尔巴尼亚人觉得自己有权独立;一边是国际法,塞尔维亚的主权不能随便丢。怎么平衡这两者,估计短时间内没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