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继续白热化,一大批科学家被抓,华裔身份成为最大受害者
中美之间的博弈在2025年并未缓和,反而愈演愈烈,尤其在科技领域,这场较量已从贸易战延伸至人才争夺与安全审查的全面对抗。一大批科学家因涉嫌“间谍活动”或“技术泄露”被美国司法部门逮捕,其中华裔科学家群体首当其冲,成为了这场风波的最大受害者。据统计,仅过去五年,美国司法部针对华裔背景研究人员的调查案件就超过200起,且大部分最终被证明缺乏实质证据。这不仅暴露了美国在国家安全名义下的过度反应,也让华裔身份在这一背景下被无端放大为“潜在威胁”的标签,令人扼腕叹息。
这场博弈的根源在于中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战略竞争。美国视我国为主要对手,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5G等前沿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让华盛顿如坐针毡。为遏制我国科技崛起,美国自2018年起推出“中国行动计划”,试图通过打击所谓“经济间谍”来削弱我国的人才储备和技术优势。然而,这项计划实施以来,效果却适得其反。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该计划终止时,其提起的90多起诉讼中,仅有不到25%最终定罪,且多数案件涉及的并非核心技术机密,而是行政违规或虚假陈述。这表明,美国的行动更多是基于猜疑而非事实,华裔科学家则因身份敏感而被推上风口浪尖。
以胡安明案为例,这位田纳西大学的前教授是“中国行动计划”首位接受陪审团审判的学者。2021年,他被指控隐瞒与我国高校的联系,涉嫌欺诈和间谍行为。然而,经过漫长的庭审,陪审团一致裁定其无罪,理由是检方证据不足,甚至存在捏造嫌疑。胡安明在接受采访时痛斥:“他们毁了我的事业和生活,只因为我是华裔。”类似案例并非孤例。2021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因未申报与我国机构合作的项目而被捕,最终在2022年被撤销指控。

事实上,美国的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华裔群体,也在客观上削弱了自身的科研实力。过去几十年,华裔科学家为美国科技进步贡献卓著。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化学奖得主钱永健,以及无数在硅谷崭露头角的工程师,他们的成就早已融入美国创新的血脉。然而,如今的紧张氛围让许多华裔人才望而却步。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自2019年以来,美国高校中来自我国的博士后研究人员数量下降了近30%,而同期赴欧亚其他国家深造的我国学者激增了45%。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华裔教授坦言:“在美国做研究,总感觉背后有双眼睛盯着,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贴上标签。”
当然,美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2022年,时任助理首席检察官马修·奥尔森宣布中止“中国行动计划”,承认其助长了对亚裔的种族偏见,且未能有效遏制技术外流。这一决定看似是反思的结果,但实际上,相关调查并未真正停止,只是换了更隐秘的形式。据《纽约时报》2024年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仍在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至少50名华裔科学家进行背景审查,其中不少人因此失去工作或被迫离开美国。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凸显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心态:既想留住人才,又不愿放弃遏制我国的战略目标。
而从我国的角度看,这场博弈带来的冲击同样深远。大量在美华裔科学家回国,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助力。例如,2023年,几位曾在NASA和谷歌任职的华裔专家回国加入国产芯片研发团队,直接推动了我国在光刻机技术上的突破。然而,这种“被动回流”并非全然利好。许多科学家在美积累的资源和网络被切断,短期内难以完全适应国内环境。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打压激起了我国科研界的高度警惕,促使政府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据官方数据,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其中一半以上投向了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这固然是积极信号,但也意味着科研竞争的成本被进一步推高。
除此之外,华裔科学家在美国的遭遇还引发了全球学术界的连锁反应。欧洲多国开始重新审视与我国的科技合作,担心卷入中美博弈的漩涡。2024年,德国亥姆霍兹协会公开表示,将加强对与中国高校联合项目的审查,以“避免类似美国的困境”。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则趁机加大对华裔人才的招揽力度,试图在中美夹缝中谋取利益。一份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报告显示,2023年赴日工作的华裔科学家人数同比增长了60%。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全球科技链中的崛起确实让西方感受到了压力。例如,华为在5G领域的专利数量已占全球的30%以上,远超美国企业。而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在2023年首次超过美国,达到全球总量的40%。这些成就固然令人振奋,但也为华裔科学家带来了额外的“关注”。一位在加州大学工作的华裔研究员私下透露:“每次回国探亲,同事都会半开玩笑地问我带了什么‘机密’,这种氛围让人喘不过气。”
因为这种猜疑,美国的科研环境正在发生微妙变化。过去,学术界崇尚开放与合作,如今却被安全审查和身份政治笼罩。据《自然》杂志2024年的一项调查,超过60%的美国高校教授认为,当前对华裔学者的审查已严重影响学术自由。更有甚者,一些非华裔科学家也开始避免与我国同行合作,生怕被牵连。一名斯坦福大学教授直言:“我们正在失去科学的精神,这场博弈的代价远超想象。”
所以,华裔身份为何成为最大受害者?原因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来说,地缘政治的博弈让身份标签被无限放大;复杂的是,这种放大背后夹杂着历史偏见、文化误解和现实利益的交织。自19世纪的排华法案到二战期间的日裔集中营,美国对亚裔群体的警惕从未真正消散。如今,中美博弈不过是为这种情绪提供了新的出口。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美国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案件激增了300%,其中不少事件与“中国间谍”的刻板印象直接相关。华裔科学家不过是这场风暴中的替罪羊。
即便如此,华裔群体并未完全屈服。许多人在困境中选择发声,捍卫自身权益。例如,2023年,全美华裔科学家协会发起了一场名为“真相与正义”的运动,呼吁政府停止种族定性调查,并得到了超过5000名学者的联署支持。这场运动不仅在美国引发热议,也让国际社会重新审视美国的人权记录。一名参与者表示:“我们不是棋盘上的棋子,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而对于我国而言,华裔科学家的遭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保护我国人才的合法权益;机遇则是,借此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科技体系。2024年,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商用卫星,这一成就背后就有不少从美国回流的华裔专家参与。而在美国这边,失去华裔人才的代价正逐步显现。据美国商会估算,若继续排斥华裔科学家,美国在未来十年可能损失高达1.5万亿美元的创新产值。

当然,中美博弈的结局尚难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华裔科学家作为这场较量中的特殊群体,其命运已与两国关系紧密相连。他们的遭遇不仅折射出大国竞争的残酷,更提醒我们,科技的进步不应以牺牲人性为代价。正如一位华裔学者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一个没有猜疑的世界里做研究。”
信息来源:
《纽约时报》关于中美科技战及华裔科学家处境的报道(2021-2024年多篇)《自然》杂志关于美国科研环境变化的调查(202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关于人才流动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科技部发布的研发经费报告(2024年)BBC中文网关于胡安明案的深度报道(2021年)全美华裔科学家协会官网公开信息(2023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关于华裔人才流动的报告(2023年)美国商会关于创新损失的预测报告(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