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活化利用民族特色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5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肇兴侗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保护有形特色风貌
传承无形文化遗产
建筑文化:凝固的艺术史诗。肇兴侗寨的建筑堪称侗族建筑艺术的杰出典范,以鼓楼、花桥和吊脚楼最为著名。
肇兴侗寨有“仁、义、礼、智、信”5座鼓楼。鼓楼是侗寨的核心象征,是集会议事、节日庆典、文化娱乐的中心。每座鼓楼都独具匠心,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榫卯衔接,形成坚实稳固的建筑结构。鼓楼的层数为奇数,一般为7层、9层、11层、13层等等。飞檐翘角层层叠叠,如羽翼般伸展,直指苍穹。鼓楼内部,绘有精美的壁画,内容涵盖侗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农耕生活、文化艺术等,宛如一部生动的侗族百科全书。
花桥,又称风雨桥,是一种廊楼合一的桥梁建筑,集亭、台、楼、阁于一体。桥身的廊檐下,绘有各种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的彩画,色彩斑斓,美轮美奂。风雨桥不但供人通行、行人休息,还具有挡风水、接龙脉的象征意义。
吊脚楼是侗族人民适应山区地形而建造的干栏式建筑传统民居,多为三层木质结构。底层一般用于存放农具、杂物;二层、三层是居住的主要空间,设有堂屋、卧室、厨房等。吊脚楼的建筑特点是前半部分悬空,后半部分依山坡而建,形成独特的“天平地不平”的景观。
服饰文化:绚丽的民族符号。侗族服饰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
侗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纺纱、织布、染布、刺绣、挑花等多个环节。侗族妇女从小就学习这些技艺,只有经过多年的磨练,才能成为技艺娴熟的裁缝。侗族的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侗布,质地厚实,耐用性强。染布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如蓝靛等,染出的布料色泽鲜艳,且具有抗菌、防蛀的功能。
侗族服饰的款式多样,男女有别。男装相对简洁,一般为对襟短衣和长裤,头缠布帕。女装则更为华丽,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是侗族妇女在重大节日、婚礼等场合穿着的服饰,通常由上衣、裙子、围腰、披肩等组成。上衣多为无领右衽大襟衣,袖口和衣襟处绣有精美的花纹。裙子有百褶裙和筒裙之分,百褶裙的褶子细密均匀,多达数百褶,象征着侗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围腰和披肩则是侗族女装的重要装饰,上面绣有各种花鸟虫鱼、龙凤麒麟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音乐文化:灵动的情感乐章。侗族大歌是侗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的歌词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是侗族人民传承文化、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等。演唱时,歌手们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声部和和声,形成和谐美妙的音乐效果。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多声部结构和优美的旋律,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在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琵琶歌和侗戏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肇兴侗寨还有许多其他的音乐歌舞形式,如河歌、多耶和敬酒歌等等。
节日文化:欢乐的民俗盛宴。肇兴侗寨的节日文化丰富多彩,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庆祝方式。如侗年、萨玛节、谷雨节、吃新节、月也(吃相思)和春节等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村民们会举行各种祭祀、庆典活动,展示侗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
侗年是侗族隆重而盛大的传统新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在农历十一月初举行。侗年期间,侗寨里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打侗粑、杀年猪、吃合拢饭、祭萨、唱侗族大歌、唱侗戏和巡演展示等。合拢饭是侗族的一种传统饮食习俗,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在鼓楼里摆上长长的饭桌,共同分享美食。合拢饭上,人们会互相敬酒、祝福,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促进民族团结。
萨玛节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祭祀先祖萨玛的盛大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萨玛是侗族人民心目中的女神,被认为是侗族的保护神。萨玛节期间,侗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在萨玛祠前,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祭祀仪式结束后,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如唱侗歌、跳多耶舞、斗牛等,表达对萨玛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饮食文化:舌尖上的民族记忆。肇兴侗寨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以酸、辣、香为主要口味,体现了侗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智慧。
侗族的酸食文化源远流长,酸鱼、酸肉、酸鸭、酸菜等是侗族餐桌上的常见菜肴。酸鱼酸肉是将新鲜的鱼用盐、辣椒、花椒等腌制后,放入坛或桶中发酵而成,酸香可口、开胃下饭、口感鲜美、回味无穷。
糯米饭是侗族人民的主食之一,口感软糯,香甜可口。侗族人民还会用糯米制作各种美食,如糍粑、粽子、汤圆等。糍粑是将糯米蒸熟后,用木槌打成泥状,然后揉成圆形,再蘸上芝麻、糖等调料食用。粽子则是将糯米和肉类、豆类等食材用竹叶包裹起来,煮熟后食用。
侗族的油茶也是侗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油茶是将茶叶、糯米、花生、芝麻等食材放入锅中炒香后,加水煮沸,再加入适量的盐和油煮成的一种美食饮品。油茶具有提神醒脑、开胃消食的功效。

肇兴侗寨(姚宁 摄 黔东南州文联摄影家协会供图)
挖掘民族特色文化
丰富多样文旅活动
文化景观打造。肇兴侗寨独特的建筑文化最为闪耀,寨中鼓楼和风雨桥不仅是侗族建筑技艺的杰出代表,更是侗族文化的精神象征。为了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当地对鼓楼和风雨桥进行了精心的修缮与保护。这些经过修缮的鼓楼和风雨桥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
在侗寨中,特色文化街区的规划是文化景观打造的又一亮点。街道两旁,一间间古朴的店铺错落有致,展示着侗族人民的精湛技艺。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侗族刺绣艺人绣出精美的图案,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侗族美食,如酸汤鱼、油茶、牛瘪、红肉等,体验侗族饮食文化的独特风味。
肇兴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建设,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系统了解侗族文化的平台。肇兴侗族文化展示中心通过陈列展示侗族文化的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侗族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建筑文化、侗族音乐、侗戏、人生礼俗、纺织服饰、民俗文化和民俗风情。
文化体验活动开发。“村歌嘹亮,想唱就唱!”肇兴侗寨的“村歌”活动成为游客体验侗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的瑰宝,以其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独特演唱形式而闻名于世。在活动中,游客可以跟随侗族歌师学习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从简单的音符到复杂的和声,逐步感受这种独特音乐形式的魅力。
学习侗族的传统手工艺也是文化体验活动的重要内容。刺绣、靛染、银饰制作等传统手工艺,是侗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在专业工匠的指导下,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手工艺品。
参加侗族的民俗活动,品尝地道的侗族美食,也是游客不可错过的体验。打糍粑、包粽子等民俗活动,不仅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活动中,游客可以与侗族村民一起参与打糍粑、包粽子的过程,亲身体验侗族人民的生活乐趣。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肇兴侗寨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将侗族特色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开发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
侗族风情主题的民宿是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的一大亮点。这些民宿以侗族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舒适的居住设施。游客在住宿过程中,不仅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住宿服务,还能够感受到侗族文化的氛围。
侗族文化主题的文创纪念品也是文化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纪念品以侗族特色文化为设计灵感,将侗族的刺绣、银饰、鼓楼和风雨桥等元素融入到产品中,既具有纪念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

侗族群众在黎平县肇兴侗寨演唱侗族大歌(吴光辉 摄 贵州图片库供图)
旅游经济蓬勃发展
民族特色焕发光彩
旅游知名度显著跃升。肇兴侗寨凭借对特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精彩展示,先后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还被住建部和文旅部列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肇兴荣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委会授予的“贵州100个魅力民族村寨”称号,贵州省侗学研究会授予的首批“魅力侗寨”称号。2024年,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黔东南获联合国授予“国际音乐艺术旅游目的地”称号,肇兴侗寨荣获“国际音乐艺术村”称号。
旅游经济蓬勃发展。随着旅游知名度的持续攀升,肇兴侗寨的旅游经济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旅游收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逐年实现稳步增长,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带动效应。2024年,游客数量达10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2亿元。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2024年蜡染订单实现收益800多万元,带动周边侗寨1200多名村民致富。游客流量增大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化创意、手工业、农特产品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兴旺。
文化传承与保护成效斐然。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为肇兴侗寨的特色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进程中,当地政府和居民深刻认识到侗族文化的珍贵价值,将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地对鼓楼、风雨桥等承载着侗族历史记忆的古建筑加大了修缮和保护力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当地政府、侗学研究会、社会企业和人民群众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侗族大歌、传统手工艺等的保护和传承。黎平县通过地方性法规《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办法》,为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肇兴侗寨通过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其成功经验表明,民族特色是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通过深入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景观,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民族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正学 作者系贵州省侗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研究员)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13/14期
海报制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阮丹
编辑/屠琪
二审/王远柏
三审/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