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崛起为大国的必由之路

国际 03-08 阅读:105 评论:0

地缘政治的本质决定了每个国家的政治形态——印度亦不例外。北部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向东延伸,南部环抱的印度洋构成了这个次大陆独特的自然屏障。纵观历史,几乎所有外来入侵都通过西北平原完成,这是唯一可供大规模军队行进的土地通道。

然而这些地理屏障也使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隔绝,阻碍了本土向外扩张的可能性。印度人常引以为傲的"过去一万年未曾侵略他国",并非出于道德自觉,而是受制于地缘条件。

南印度朱罗王朝的航海史证明,强大的远洋能力曾使印度影响力辐射至爪哇、苏门答腊(今印尼)乃至中南半岛。东南亚遍布的印度教与佛教寺庙,正是这段海洋文明的见证。

这也意味着,当内部动荡时,外部势力可通过海路渗透次大陆。英国东印度公司正是借助海权优势完成对印度的征服与殖民统治。

殖民遗产的桎梏

取消第三艘航母计划表明,印度正在放弃大国雄心,尽管其尚未清醒认识到这一点。

75年的独立历史和之前的全球事件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印度的伟大之路不是经过邻国,而是穿过印度洋。美国与拉丁美洲的动荡关系,以及苏联与中国和南斯拉夫的冲突关系,并没有阻止他们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由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而拥有不安的邻居是大国的特征。从长远来看,将其视为常态而不是例外将使印度领导层受益匪浅。

印度于 1947 年独立——当时经济破产的英国将全球公域的指挥权交给了美国,尽管冷战开始出现。殖民地印度是大英帝国的瑰宝;但是在独立之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如何保持对一个位于全球商业海上通道战略位置的宝贵国家的控制权呢?

美国通过两个手段维持其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一是租借查戈斯群岛建立军事基地;二是武装邻国巴基斯坦,迫使印度将资源投入陆军建设以应对中巴威胁。这种被迫形成的"重陆轻海"战略思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印度决策层。

长期优先事项

随着印度不仅努力争取地区强国的地位,而且争取全球强国的地位,其中包括建立现代化和高效军队的雄心,它首先需要优先考虑海军发展和现代化;第二发展可持续的本土国防工业能力;第三参与双边关系,从长远来看,这有利于而不是削弱印度的利益。

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然而,如果要实现印度的大国地位,实现这些目标至关重要。

今天,印度海军的姿态本质上是防御性的,进攻性打击能力有限。印度海军首长过去一直主张建立一支由三艘航母组成的海军部队,这与政府和军队传统的陆地主导思维相悖。

尽管美国的航母充当了力量倍增器和力量投射的工具,但前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 (Bipin Rawat) 将军却将它们斥为“坐以待毙”。

有三点需要考虑。首先,一个国家并不是仅仅通过“保卫”其后院免受外国干预而转变为大国,而是通过积极投资基础设施来有效地将其影响力和运营范围扩展到本国水域之外。

其次,印度政府目前甚至在自己的优先部门也失败了。潜艇的惨淡生产率是反介入/区域拒止 (A2/AD) 学说的关键支柱之一,它凸显了缺乏有效的海军架构来实现印度的雄心壮志。

第三,与冷战情景非常相似,孟加拉国亲印度政府的下台和亲美政府上台遏制了印度的野心。因此,与独立前的时代类似,庞大的陆军维护成本高昂,反对摆脱过时概念和外国干涉的坚定知识惰性,使印度政府被限制在次大陆内。

防御策略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尽管越来越多的文献将印度贴上了“新兴大国”的标签,但该国一直无法跨越卢比孔河,从新兴国家转变为真正的大国。

大国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存在自给自足的国防工业基地。建立 SET 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微妙的任务。印度需要问一问,对美国国防的更大依赖(附带多个条件并否认技术转让)是否会帮助印度走上成为大国的道路。

换句话说,依赖美国虽能获得短期装备支持,但附带的技术转让限制与政治条件,是否正在将印度转化为永久性客户?相比之下,与俄罗斯建立的联合研发模式更具战略弹性。

对印度来说,由于对俄中友好关系的担忧日益增加,发展有效的本土国防工业的重要性获得了新的紧迫性。在未来可能的印中冲突中,新德里对俄罗斯国防进口的保证感到不安,不应忽视一个更严重的结果——美中可能实现和解。

这种情况将从根本上颠覆印度目前的动态,印度依赖展示自己作为对抗中国的潜在盟友,同时保留足够的自主权来追求自己的独立利益,而这些利益不一定与美国的利益重叠。新德里无疑一直在明确地试图讨好特朗普政府:它同意接纳非法移民,对他们令人反感的待遇保持沉默,并在下一财年通过的预算中降低了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印度总理访问美国以消除潜在分歧也是努力的一部分。

要了解“为什么”,需要深入了解印度的过去。简单回顾历史会发现,印度的外交政策在以多个国家之间竞争为特征的不稳定国际环境中运作最佳。巧妙地微调双边关系以使其对自身有利,同时从不公开对抗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一直是印度外交的艰难但有益的基石。

相反,在大国不参与权力斗争的国际秩序中,印度的平衡变得复杂。由于没有竞争可利用,印度有可能在全球舞台上变得无关紧要——充其量只能常年沦为中等强国。这一次,尽管国际形势要求更积极主动地发展本土国防,但新德里决心留在它为自己挖的战壕内。

印度已经养成了在国内和全球舞台上进行强硬对话的习惯,但往往忽视了用行动支持这种对话的重要性。软实力在硬实力的支持下才能发挥作用。同样,虽然自信的话语在国际关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它的实力与一个国家的军事能力直接相关。如果印度缩减其海军扩张并满足于现状,它就有可能为其他大国留下填补空白的空间,而这些大国将不可避免地这样做。

阿尔弗雷德·马汉在《海权论》中指出:"法国争夺大陆帝国,英国角逐海洋霸权,最终是海洋主导的世界格局决定了文明兴衰。"对于印度而言,真正的崛起之路不在动荡的周边,而在浩瀚的印度洋。唯有破除陆权思维桎梏,重构海洋地缘战略,方能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沦为卫星发射大国却丧失海域控制权的讽刺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