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珍禽图》等24幅宋元书画亮相故宫文华殿
一只1000多年前的“蝉”,透明的薄翼,仿佛下一秒就会扇动起来;宋代的一对雏鸡,圆滚滚、毛茸茸;乾隆十骏之首的“万吉骦”正回眸,眼神温顺;还有异幻空间里的“九尾狐”“角端”……4月30日,“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开展。这场超级动物聚会以“百鸟鸣春”“百兽率舞”“百态生灵”三个单元展开,跨越古今、打通现实与想象,将持续至6月29日。
这是故宫建院百年首个动物题材的绘画特展。“布展比较简单,尽可能多的展画,希望观众看过瘾。”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鲁颖给出一组数据,117件展品从五代到清代,72件经石渠著录,传承有序。一级品有34件,其中宋元作品达24件。
移步饱览中国美术史
当中国美术史教科书上的插图真迹扎堆儿展出,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展厅首件展品是黄筌《写生珍禽图》卷——“黄家富贵”风格代表作、中国花鸟画范本,直接影响宋代同题材画风。

泛黄的绢面上,24只、23种小动物分布,彼此没有故事情节。画幅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居然只是黄荃给儿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画面上里的24只小动物分为昆虫、鸟雀及龟三类,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鸟雀或静立,或展翅,或滑翔,动作各异,生动活泼;昆虫有大有小,小的虽仅似豆粒,但须爪毕现,双翅呈透明状,鲜活如生;两只乌龟是以侧上方俯视的角度进行描绘,前后的透视关系准确精到,彰显中国皇家画院首位“院长”精湛技艺。
展厅里,从宋代崔白、赵佶、李迪、林椿,元代赵孟頫、任仁发、王渊、盛昌年,明代边景昭、沈周、吕纪、徐渭,到清代蒋廷锡、华嵒、郎世宁、虚谷等历代善于描绘动物的名家拿出代表作。展品题材涵盖了禽鸟、畜兽、草虫、鳞介等多个门类。绘画技法上,有工笔重彩的细腻,有没骨轻灵的飘逸,更有水墨淋漓的豪放,笔底之间意趣盎然。


移步间,都是熟脸。宋《鸡雏待饲图》页被乾隆当“文创”开发,不仅自己临摹,还摹刻多份,颁赐给各省督抚;《芙蓉锦鸡图》轴有宋徽宗御题诗和“天下一人”花押落款,代表了宣和时期典型的院画艺术风格;跨界达人任仁发主持修治通惠河工程等,画作《二马图》卷称得上是古代版漫画,将瘦肥二马喻为清官和贪官;冷枚《梧桐双兔图》轴是当下流行的文创画面。
清代“百科全书”首次集中展出
鲁颖说,《鸟谱图》册、《兽谱图》册和《海错图》册三套动物图谱实现了首次同展。前两套更是突破了平铺陈列的常规做法,以量身打造的画框悬挂式阵列呈现。

这些图谱像是清代的“百科全书”。以《鸟谱图》册为例,不仅有图,每只鸟的名称、生态特征、习性等,都会用满、汉文字记录。鸟的身量也能从画中读取。大鸟会挤满整个画面,甚至没有背景。子规等秀气的鸟会成群出现在枝头花间。
鲁颖指着一幅额摩鸟图说,两位清宫画师以康熙、雍正时期蒋廷锡所绘《鸟谱》为底本,进行修订、增补、摹绘,历时10余年,完成了《鸟谱图》册,兼具西方博物绘画的真实性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审美性。“本来记录了360只鸟,乾隆非常喜欢这只西洋进贡的鸟,所以又增加了一幅。”

《兽谱图》册描绘了180种动物形象,除了真实刻画常见的家畜,描绘狮子、狼、虎等猛兽;还有域外番邦的异兽,比如酷似犀牛的鼻角兽;《山海经》中记录的诸多瑞兽、怪兽也被创造出来。
三套图谱还借助触控交互终端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不仅海纳几百幅数字文物,还能呈现生态分类、古今名对比等知识信息,引导观众建立清晰的认知逻辑,感受传统绘画“格物致知”的精神追求。
“古人笔法精湛,描绘的动物真实可辨。”鲁颖说,“动物学家专门给《写生珍禽图》里的动物品种标注出来,方便观众古今对比。《写生蛱蝶图》卷里有个别蝴蝶存在争议,暂时没有列出品种。”
鸟兽传递千年情思
展厅里有一幅郎世宁所绘巨画——《万吉骦图》轴。鲁颖说,乾隆共有两组《十骏图》。前十骏为蒙古王公贵族进献,图像由郎世宁独立完成。每幅均有以满、蒙、汉三种文字题写的马的名称、尺寸及进献者,另有乾隆御题诗文、郎世宁署款等。展出的是第一骏万吉骦。画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马的神态、毛皮的质感,辅以阴影高光,使得马的肌肉分毫毕现,充满力量感。

说明牌上标注,10匹“骏马”天各一方,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存5轴。无独有偶,此次展出的艾启蒙《十骏犬图》册与郎世宁版也分藏两馆。
鸟兽鱼虫,无形间承托起人们的情感,有思念、有期盼、有祝福。朱瞻基绘《三鼠图》卷,寄托着多子多福的期盼;乾隆仿赵孟頫《二羊图》绘《三羊图》,讨三阳开泰的彩头;瑞鹿、蜂、猴等更是画中常客。连郎世宁都会以物寄情,他所绘《嵩献英芝图》轴,取松、鹰、芝的谐音,集合贺寿祥瑞的美好寓意,推测是送给雍正的生日礼物。

华喦《百兽图》首展,是展览最后一件展品。森林里,狗、牛、羊、马、鹿、狼、虎、猴、熊等栩栩如生,充满了自然的生命力。鲁颖说,展览名字源自“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意思是为天下万物借助各自的和气生长,凭借各自的滋养而成型,蕴含着追求和谐、尊重规律、包容并蓄的价值观。这跟当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谋而合。禽之翱翔,兽之奔走,鱼之悠游,虫之鸣唱,这些画作中呈现的中国传统经典审美,彰显出自然之道。展览不仅是对历代画家“观天地万物而生意”艺术追求的回应,更是对当下构建生态文明的深刻启示。期待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以体悟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生之美。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文物照明和环境光经过精心调整,“一物一光”,力求在确保展品在适宜照度下呈现更好的观赏效果。
配合展览,故宫出版社出版《万物和生——故宫博物院藏动物题材绘画特展》。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冕,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