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高官叫嚣对华摊牌,台海战略模糊政策面临崩塌

国际 03-28 阅读:1 评论:0

美国前国防部东亚事务副助理部长迈克尔·希弗近日在《金融时报》发文,声称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已失效,要求特朗普政府明确警告中国大陆“武统将付出高昂代价”。这一论调折射出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深层焦虑——随着解放军台海常态化演训与区域拒止能力突破,华盛顿维持数十年的“模糊威慑”正加速瓦解。

希弗的核心论断基于两个现实:其一,解放军2024年在台海展开的17次大规模演训中,美军航母战斗群有12次选择退避至菲律宾以东海域;其二,中国对台贸易惩戒措施使台湾半导体出口同比骤降23%。美国传统上依靠军事存在与政治表态维持的“威慑平衡”,正被中国大陆“军事+经济”的组合拳击穿。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模拟推演显示,若台海冲突爆发,美军在第一岛链内的制空权存活时间不足48小时。

希弗特别批评特朗普的外交路线削弱美国信誉。美国政府2024年削减对乌援助60%,与丹麦就格陵兰岛主权发生争执,这些举动被解读为“选择性履约”。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台当局对美信任度从2020年的78%跌至2024年的43%。更严峻的是,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台积电赴美”计划导致台湾流失1.2万个高技术岗位,反而强化了岛内“被抛弃”的集体焦虑。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2025年度报告指出,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反舰弹道导弹、电子战等领域的突破,使西太平洋军力对比发生质变。福建舰航母战斗群形成战斗力后,解放军在台海东部的空中管控范围扩展至600公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最新福特号航母因电磁弹射系统故障,部署计划已推迟至2026年。希弗等人鼓吹的“明确威慑”,实质是试图用政治表态弥补军事短板的冒险之举。

中国大陆对台经济杠杆运用更显精准。2024年ECFA早收清单中止后,台湾石化、机械产品出口损失达58亿美元。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大陆自台进口农产品占比从2016年的12.7%降至2024年的2.3%。这种“温水煮蛙”式的施压,使台当局所谓“新南向政策”彻底破产——东盟对台投资额连续三年负增长。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最新研究指出,美国在台海问题上面临“乌克兰困境”:既不愿直接卷入冲突,又试图通过武装代理人增加对手成本。但台湾问题与乌克兰本质不同——2300万台湾同胞中81.7%祖籍在大陆,80%企业在大陆设有分支机构。华盛顿的战争边缘政策,或将迫使跨国资本加速撤离台海风险区,正如2024年已有340亿美元外资撤出台湾股市。

当希弗等人在《金融时报》撰文之际,福建平潭至台北的海底隧道勘探工程正式启动。这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工程,用最现实的方式诠释着“两岸融合发展”的内涵。美国政治精英的威慑恐吓,终究敌不过血脉相连的市场规律与历史大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