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一个非常危险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孩子可能已经“脑腐”了
前阵子,群里有个老师发了一句貌似调侃却很真实的话:
“现在的孩子,不是不聪明,是脑子烂掉了。”
当时一笑而过,后来细想,笑不出来了。
孩子脑子真的“坏”了吗?当然没有。
但他们的大脑,的确在被一点点腐蚀。
这种现象,有个专业词:Brain Rot(脑腐)。
说白了,就是长期沉迷手机、短视频、游戏,孩子的大脑、注意力、情绪、思维被碎片信息拖垮了。
01|注意力像玻璃碴,一碰就碎
咱们一线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
现在的孩子上课,眼睛是睁着的,心思却早飞走了。
听课三分钟,走神半小时;
在家里也是,作业写两行,就去摸手机喝水上厕所。
我们还没讲几句,他就问“考试考不考?”、“能不能划答案?”,不想多听一句废话,不愿多动一个脑细胞。
这不是不听话,是被短视频那种“爽点密集”型内容带坏了注意力。
只要不是立刻有刺激、马上有反馈的事,他的大脑就自动进入“省电模式”。
02|深度学习能力,一点点被削弱以前讲个难题,学生还会冥思苦想一阵子;
现在一旦不会,立刻掏手机拍照搜题,
结果是:题目做了,脑子根本没动。
最常听到的几句话是:
“我不会”、“这个太难了”、“能不能直接说答案”。
这种“只要结果、不要过程”的学习习惯,非常可怕。
长此以往,思维方式就变得扁平化:
非黑即白、对错分明、转化能力差。
我们办公室的语文老师也反映,现在学生的作文、表达、阅读能力都明显下降,哪怕老师一遍遍带方法,效果也不理想:
不是老师教得不好,而是孩子的大脑已经“懒得思考”了。
班里有些学生,一点小事就容易情绪炸裂:
作业多了不写,成绩差了摆烂,说两句就委屈到哭。
这种情绪问题,不少老师以为是青春期叛逆。
其实更多时候,是“快感刺激”把大脑的情绪系统给搅乱了。
他们每天刷短视频、玩游戏,习惯了“立即爽”。
而学习、成长这些事,本质是慢的、枯燥的,要能忍得住寂寞的。
快感型大脑遇到慢节奏学习,自然情绪起伏、焦躁不安。
04|老师越来越累,是因为我们对抗的是全社会的信息洪流说实话,现在老师教书真的比以前难。
我们不仅要备课、讲知识点,还得操心学生的手机使用、网络行为、情绪管理……
手机不收,就一节课拉不回来人心;
手机一收,就怕家长打电话找学校,说“侵犯了孩子自由”。
有时候,真不是孩子“学不进去”,
而是手机+算法+环境的综合作用下,让他“失去了专注和学习的能力”。
很多老师苦口婆心劝孩子少玩手机,
但学生放学一回家,就边吃边刷,边写边玩,管都没人管。
一些家长说:“我们小时候也贪玩,也没事啊。”
但我们那会儿是跳皮筋、玩泥巴,现在孩子是刷抖音、刷网游,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玩”。
我们拼命在课堂上筑一堵墙,课后一不小心,家长就让孩子在家刷出个“信息黑洞”。
教育真的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尤其是在电子产品无处不在的今天。
家长的配合,比任何课堂都重要!
06|老师可以做什么?我们能做三件事第一,课堂“慢下来”,教学生思考的步骤
面对“快感型大脑”,我们更要慢一点、细一点,尤其在引导学生“思考过程”上。
不能只讲对错,要一步步拆解、引导孩子表达“为什么这么想”。
第二,作业更生活化、有成就感
适当减少重复机械题,多布置有趣、需要思考的任务,
比如实验设计、小论文、家庭观察作业……
让学生重新找回“做事——有成果”的成就感。
第三,适时跟家长沟通“手机管理”的重要性
不要一味批评孩子,可以转发一些数据、文章,比如说本篇文章,让家长意识到“不是不让玩手机,而是要有节制”。
建议家长立规矩、设边界,比如不在卧室放手机、不边写作业边刷屏,吃饭、睡前固定时间不看屏幕。
现在的孩子,不是差在智商,也不是差在态度。
而是差在大脑已经被信息垃圾“围攻太久”。
他们需要的,是我们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家长的陪伴与守护。
马上又要到暑假了,这可是“脑腐”的高发期。
咱们做老师的,可以提醒家长,也可以在自己的课堂和作业中,留下一点“慢教育”的空间。
哪怕做不了全部改变,只要一点一点,帮孩子“找回自己的大脑”,就值得。
——愿我们一起努力,不让孩子的大脑在碎片信息中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