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白茶越山海 武陵云雾化金芽——中国白茶新势力:咸丰“硒”有茶链叩响世界大门
春日的武陵山脉,云雾缭绕的茶山碧波荡漾。晨光熹微中,湖北省咸丰县小村乡的茶山上已响起采茶女清亮的山歌声。层层叠叠的茶垄间,伴随茶农指尖翻飞,带着露珠的嫩芽簌簌落入竹篾背篓,一叶叶白毫如雪的茶青在晨光中泛着白玉般的光泽。而在50公里外的咸丰国际酒店,一场跨越山海的产业盛会正徐徐拉开帷幕——2025年4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咸丰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名优茶出省 大宗茶出海”产销对接暨第三届咸丰白茶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在这场以“咸丰白茶 世界共享”为主题的茶界盛事上,专家学者、产业龙头汇聚一堂,发布权威成果、拓展产销对接、推动产业升级,为这片绿叶加速开启全球化征程布局谋篇。
一次“美丽的错误”:千年茶脉育新芽
25日下午,在咸丰县清坪镇比西坪村的茶园里,一位叫李燕林的年轻姑娘正对着支架上的手机直播茶农采茶的忙碌景象,热情洋溢地向全国各地的网友推荐家乡好茶。

4月25日下午,在咸丰县清坪镇比西坪村的茶园里,李燕林正通过手机直播向全国各地的网友推荐家乡好茶。
“这是你家里的茶园吗?”在她休息的间隙,记者问道。
“我是隔壁大寨坪村的。”她笑着告诉记者,“我家也有5亩茶园,但我会在各个村子里直播,都是家乡的茶嘛!能卖出去我都开心!”
武陵有嘉木,咸丰出好茶。咸丰地处武陵山腹地,平均海拔800米,年均气温13.5℃,森林覆盖率达73%,境内苍山如海、云雾缭绕、百溪争流,绘就一幅“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绝美画卷。咸丰产茶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华阳国志·巴志》就有“以茶纳贡”的记载。2000多年来,咸丰人民种茶、制茶、喝茶、爱茶,“一天不喝茶,走路直打滑”的俗语世代流传。至今,13条茶盐古道依然连通四面八方,树龄超过500年的茶树王早已亭亭如盖,见证着这片土地与茶的不解之缘,而这场跨越千年的茶缘在新世纪给咸丰人民带来最慷慨的馈赠。
2002年,咸丰茶农从浙江安吉采购一批绿茶苗试种。翌年春天,他们发现长势最好的几株茶苗的嫩芽竟然是白色的,连忙请来茶叶专家诊断。“嫩叶纯白,是上好的白茶!”原来,是安吉茶商误将几株白茶品种“白叶1号”当作绿茶苗发给了茶农。
作为温度敏感型绿茶品种,白茶完美契合了咸丰典型的冷凉型云雾气候,长达50天以上的白化周期造就了其“高氨低酚”的非凡品质——游离氨基酸总量达5%以上,是普通绿茶的2倍,而茶多酚含量11%左右,显著低于其他茶类。再加上咸丰地处“世界硒都”核心板块,独特的“硒+白茶”组合,让咸丰白茶具有了无可比拟的稀缺性。尽管采摘时间短、产量有限,但高品质使其价格远超普通绿茶,达到名优绿茶鲜叶的近4倍,大大激发了茶农的种植热情,这场“美丽的错误”也就此开启了咸丰从“小茶叶”到“大茶业”的产业变革。

4月25日上午,参展商在产销对接大会上直播推荐咸丰白茶。
咸丰县先后印发《咸丰县茶叶特色优势区发展规划》《咸丰县茶产业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统筹整合财政资金近3亿元,打造一条200公里长的白茶走廊,覆盖7个重点乡镇、62个茶村。如今,全县种植白茶15万亩,位居全国第三、湖北第一,141家加工企业年产干茶1.32万吨,年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15万茶农年均增收8000元。
咸丰茶叶如此悠久,“咸丰白茶”如此年轻。短短二十年,“中国富硒白茶县”“中国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一系列荣誉见证着咸丰白茶的崛起,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候任会长贾广东在开幕会致辞中对此赞誉道:“咸丰白茶不仅成为湖北茶产业的亮丽名片,更在全国茶叶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场深刻的变革:产业跃迁启新章
24日傍晚,咸丰县城的中心广场上熙熙攘攘。作为此次大会活动的内容之一,电影《春风又绿唐崖岸》的首映式在这里举行。这部电影讲述了咸丰县回乡创业青年带领全村人民种植白茶、脱贫致富的故事,身边人身边事赢得观众们的深深共鸣,影片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
26日上午,在咸丰曲江镇黄泥塘村御硒源茶叶基地,记者见到了电影主角的原型人物李丹。2014年,咸丰土家族姑娘李丹从大城市返乡创业,成为在咸丰种植“奶白茶”的第一人,带动500多户合作社成员户均年收入达8万元以上,当地人亲切地称呼她“茶仙姑”。
“今年奶白茶销售情况怎么样?”大会调研专家组询问道。李丹的奶白茶曾在茶博会上卖出过2万元一斤的高价,令专家们记忆犹新。
“目前我们的7000多斤干茶全部卖出去了,都是订单销售。”李丹笑着说。
10年来,李丹在种植和加工环节不断探索创新,引种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白茶更高的“奶白茶”提高效益,运用“去夏增春”种植技术提升春茶品质,引进微波光波杀青机保证茶叶鲜活度……同时精心打造多个品牌形象馆、品牌直营店和电商网店,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当年一家小小的茶叶加工作坊迅速发展成为拥有1项发明专利和15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月25日上午,在产销对接大会上,咸丰土家族、苗族姑娘展示推荐家乡特色农产品。
“我们一直没有停止科技创新和品牌打造。”李丹对企业发展的总结是咸丰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写照。
高山云雾间,一叶成一业。咸丰白茶的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大,更是质量和品牌的提质升级。
近年来,咸丰不断提升白茶种植和加工的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率超过80%,创新成果覆盖从茶园管理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环节。科技赋能筑牢了咸丰白茶的高品质根基,本次大会上中国农业国际促进会茶产业分会授予咸丰县“茶叶质量提升示范点”荣誉称号。
茶香也怕巷子深。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咸丰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200余家实体店,同时开启数字运营中心,广泛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增加品牌曝光度,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化品牌传播体系,实现了这个年轻品牌的破圈生长。在本次大会上发布的《2025咸丰白茶互联网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咸丰白茶的互联网美誉度指标为96.96,在测算的头部65个茶叶类区域公用品牌中排名前20。
“咸丰白茶的生态好、品质好、品牌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来自陕西西安的采购商李承启告诉记者,他自从2016年在安吉市场发现咸丰白茶后已经持续采购近10年,今年已经采购了近1000万元的干茶,计划全年采购额达3000万元。
一次“换道”的布局:万里茶香越山海
“我宣布,‘名优茶出省 大宗茶出海’产销对接暨第三届咸丰白茶文化交流活动启动并发车!”大会开幕式上,在恩施州政协主席吴建清的宣告声中,一辆辆满载咸丰白茶的“茶链专运”物流专车从咸丰白茶交易市场出发,直抵浙江安吉、松阳两大全国茶叶交易市场,从那里快速融入全国、奔向世界。
如果说名优茶是产业的金字塔尖,那么大宗茶就是产业的压舱石。名优茶提升品牌形象和附加值,大宗茶确保市场占有率和稳定收益,将精品化与规模化深度融合的“双轮驱动”才能共同支撑和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咸丰把2025年定为“换赛道”的关键之年,其核心就是要推动“大宗茶出海”,让咸丰白茶加快融入全球市场。在当前茶产业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于茶叶外贸基础相对薄弱的咸丰来说,应当如何破局?对此,咸丰一方面借力浙江新洲国际、卡里姆茶业等具有全球化网络布局能力的企业打通出海通道,另一方面针对国际市场偏好,切入抹茶、茶饮新赛道,大力拓展抹茶产业链。

4月25日上午,产销对接大会上的抹茶产品展示。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茶产业分会秘书长魏有认为,咸丰把抹茶、新茶饮作为切入点是很好的方向。近年来中国新茶饮在海外非常受欢迎,成为在全球推广茶文化、培育茶消费习惯的新途径。同时,茶饮店能够带动当地上游茶叶、果蔬等原材料需求增长,为当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也更容易受到输出国的接纳和欢迎,这对咸丰的茶饮原料进军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是咸丰必须面对的挑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目前应该是咸丰茶叶出海的主要锚定方向。”魏有告诉记者,“前几年中国茶叶对美国的出口一直有较大增长,但今年美国加征的高额关税阻滞了对美市场,而欧盟标准又极为严苛,短时期内在出口上不容易取得大的突破。”
本次大会上发布的《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茶叶进出口报告(2025)》显示,在茶叶进出口贸易领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 年,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茶叶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从上年的 74% 提升至 80%,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 86%,尤其在当前复杂国际经济形势下,“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对于中国茶叶外贸的稳定尤为重要。
“当然,从长远来说,苦练内功,提升品质和产品认证水平是最为根本的。”魏有表示,“咸丰应充分发挥本地茶叶自身有机、低碳、富硒等独特优势,做强品牌影响力,扩大知名度,让优质产品以合理的价格赢得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获得更高收益,避免陷入恶性低价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场‘出海大考’对咸丰茶叶提档升级来说未尝不是一次机遇和促进。”
4月25日,在咸丰县小村乡硒源山茶业基地的生产车间,刚刚投入使用的两条国内一流抹茶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我们今年响应政府号召,新建标准化抹茶生产车间2700平方米、标准化抹茶原料基地1200亩,预计年产量能达到160吨。”企业负责人罗曲告诉记者,这里生产的抹茶产品将通过外贸公司销往海外。
这是一家中国茶企的新征程,这是咸丰白茶的新征程,这是中国茶叶带着历史底蕴、带着文化自信、带着绿色生态、带着科技创新叩击世界市场大门的新征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彭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