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会有4个提示,别等到中晚期了才发现
赵女士今年52岁,近段时间频繁出现便血现象,而且大便次数也明显增加,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备受困扰的她到了医院就诊排查,医生经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发现她肠道中有多个息肉,且病理活检显示多个息肉已发生癌变。
问诊后医生了解到:赵女士的父亲死于肠息肉癌变引发的肠癌,她这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之后,医生为赵女士安排了肠癌切除术,术后恢复了一周便顺利出院了。
一听息肉,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其实有些息肉是会癌变的,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肠息肉即肠道黏膜表面隆起的肉疙瘩,有大有小,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蒋永源介绍:根据巴黎分类方式可以将肠息肉分为六类,分别是有蒂型、广基型、浅隆起型、平坦型、浅凹陷型和溃疡型或凹陷性型。其中有蒂型、浅隆起型和平坦型的息肉恶性风险较低,广基型、浅凹陷型和溃疡型的息肉恶性风险较高。
如果同时发现了超过100颗息肉,那属于息肉病,根据遗传性诊断要警惕是下面这几种情况!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种息肉病是由5q号染色体上的 APC 基因突变所致,100%会发展为结肠癌。
MUTYH 相关息肉病:是由MUTYH 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所致,如果不积极治疗到70岁时肠癌累积风险是80%。
Peutz-Jeghers 综合征:由19p 染色体上 STK11 基因突变引发,会增加乳腺癌、肠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风险。
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是由SMAD4、BMPR1A等基因突变所致,可能会增加肠癌风险。

如果肠镜检查发现了息肉,建议中低风险人群在50—75岁间进行肠癌筛查,高危人群最好从40岁开始尽早筛查。
二、肠道里长了息肉,身体会“露出马脚”肠道里面长了息肉,并不是悄无声息的,如果身体有下面几个表现,要警惕肠息肉所致!
1、口唇处长黑斑
全国30家左右医院曾对2000例肠镜检查者进行信息采集,结果发现口唇区长黑斑的人有84%查出了肠息肉。
2、腹痛腹胀
肠道受息肉的阻塞,可能会引发腹部不适,导致腹痛、腹胀等症状。

3、大便有以下几种表现
大便带血:不明原因的大便带血,可能是息肉表面的溃疡、炎症所致。
大便变细或有凹槽:肠道内出现肠息肉后,排便时可能会挤压便便,导致便便变细或有凹槽出现。
排便规律改变:原本规律的排便突然不规律了,或者出现了频繁便秘、腹泻等症状,要小心息肉作祟。
粘液便:肠息肉会刺激肠道粘液的分泌,增加粘液便风险。

武汉协和医院副主任医师白涛介绍:肠息肉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岁以下的人群肠息肉发病率较低,50岁以上的人群有30%会有肠息肉,60岁以上的人有40%—50%会有肠息肉。
下面这几类人是肠息肉的高发人群!
不良饮食习惯者: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高糖饮食的人群,患肠息肉的风险更高,另外经常吸烟喝酒的人,患肠息肉的风险也高。
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肠息肉也会遗传,有肠癌家族史或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出现肠息肉的风险较高。
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群: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克罗恩病等慢性肠道疾病的人,由于肠道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更容易被肠息肉盯上。
代谢综合征患者: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患者,患肠息肉的几率更高。
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人体肠道黏膜的代谢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慢慢会被慢性炎症盯上,导致肠息肉的发生率增加。

一听肠道长了息肉,很多人都想要赶紧把这个异物弄出去,但也有些人各种担心扭扭捏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牟一医生提醒:肠息肉的这几个误区,千万别踩!
误区1、想通过吃药将息肉消掉
有些人听信偏方想通过吃药将息肉消掉,但截至目前并没有发现哪种药物能消掉息肉,对付肠息肉只能割掉。
误区2、切除肠息肉后,不积极进行复查
肠息肉虽然切除了,但不代表从此可以一劳永逸了,切除后还是要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的。
误区3、检查时看息肉会不会癌变,再决定要不要切除
肠镜是筛查肠息肉的金标准,发现息肉后一般建议立马在肠镜下切除,以绝后患。
误区4、肠镜下切除息肉伤身体,要尽量少做
肠镜下及时将息肉切除是为了防止息肉癌变,虽然可能会有点伤身体,但如今技术成熟、比较安全,一般术后恢复得也快。

肠息肉作为肠道中长出来的一种肉疙瘩,虽然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也有小心会发生癌变的,一般肠镜下发现要及时切除。建议以上高危人群,要尽早进行筛查,同时要避开一些肠息肉的误区,科学理性对待肠息肉。
参考资料:
[1]《癌变率几乎100%,息肉变肠癌,泸州女子肠道被上千个息肉包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025年3月18日
[2]《这些位置长了息肉,一定要当心!尤其这种几乎100%会癌变》.科普中国.2025年2月26日
[3]《肠内拉响“红色警报”!一文带你拿捏肠息肉》.武汉协和医院.2025年2月27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