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阁揭秘,隆兴寺慈氏阁,唐宋建筑技艺,震撼再现!

旅游 04-29 阅读:0 评论:0

‍‌‌‌‌‍‌‌‌‍‌‌‌‍‌‌‌‍‌‌‌‌‌‍‌‌‌‌‍‌‌‌‌‍‌‌‌‍‌‌‌‍‌‌‌‌‍‌‌‌‌‌‍‌‌‌‌‍‌‌‌‌‍‌‌‌‌‌‍‌‌‌‌‍‌‌‌‌‍‌‌‌‌‍‌‌‌‍‌‌‌在正定隆兴寺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建筑群中,慈氏阁宛如一位低调而内涵深厚的老者,静静伫立,承载着唐宋建筑技艺的珍贵记忆。

慈氏阁建于北宋时期,高二层的它规模虽并非最为宏大,却在建筑艺术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歇山顶的造型在阳光下显得古朴而庄重。踏入阁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尊高达 7.4 米的木雕弥勒佛像,相传由一根独木雕成,这一工艺在当时定是耗费了工匠们无数的心血与精力。因弥勒意译为“慈氏”,楼阁便由此得名,这尊佛像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慈氏阁的核心所在,它那高大的身躯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岁月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虔诚之心。

慈氏阁作为中国现存经典的“叉柱造”楼阁式建筑之一,与应县木塔、独乐寺观音阁以及隆兴寺转轮藏殿共同展示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建筑智慧。“叉柱造”作为辽、宋、金时期楼阁式建筑处理上下层关系的关键技术特征,有着极为精巧的构造。上层柱脚叉于下层柱头斗之上,具体而言,上层檐柱柱根十字开口,叉于其下平座柱上的栌斗内,平座柱又同样地叉立于下层檐柱的斗上,如此层层相扣,构建起稳固而独特的楼阁框架。这种结构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更反映出当时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准。在慈氏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结构的精妙之处,每一处榫卯的衔接、每一根梁柱的布局,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讲述着千年前工匠们是如何精心打造出这座建筑奇迹的。

而慈氏阁檐柱的“永定柱”造法,则是其更为独特的亮点。“永定柱”即在檐柱外附一柱以增强支撑力,柱下以樟木为“跗”,裁柱入地从而使其固定,故而得名。这种做法在唐以前较为常见,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宋代逐渐被淘汰。然而,慈氏阁却留存下了这一珍贵的实例,成为了唐宋古建筑中仅存的见证者。它让我们得以一窥唐以前建筑在梁架和斗拱组、铺作层发展尚未完善时所采用的支撑方式,对比宋后因结构和技法进步而兴起的新造法,更能深刻体会到建筑技术演变的脉络。站在慈氏阁前,我们仿佛能看到唐宋时期的工匠们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探索、尝试,从“永定柱”到更为先进的结构体系,他们用勤劳与智慧推动着建筑艺术的发展。

殿内的梁架结构简洁而不失规整。采用“减柱法”的设计使得空间布局更为合理,前列内柱在下层完全省却,而在檐柱与后内柱间大梁上,在前内柱分位安置大平盘斗,上立内柱,宛如侏儒柱之制,横梁直柱的搭配尽显整洁之美。这种梁架结构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当时建筑在追求稳固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空间的有效利用和美学的呈现。

再看阁内的佛像与装饰,木雕弥勒立像庄严肃穆,其身后精美的背光为其增添了几分神圣的气息。虽不知是否为宋代原物,但从其塑工风格来看,颇有宋代佛像的韵味。其左右侍立的八尺来高的小菩萨像,则更显灵动,饶有宋风,仿佛在静静陪伴着弥勒佛,见证着岁月的变迁。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大像座前的送子观音,其风格俗劣,与整体的艺术氛围略显格格不入,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与审美观念的交融与碰撞。南北两壁下的罗汉像相对平平,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阁内的宗教文化氛围。

正定隆兴寺慈氏阁不仅仅是一座存放佛像的楼阁,更是一部鲜活的建筑史书。它以其独特的“叉柱造”结构、珍贵的“永定柱”实例以及简洁合理的梁架结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唐宋时期建筑艺术殿堂的大门。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感受工匠们的智慧与创造力,领略那个时代独特的建筑美学与宗教文化内涵。它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值得我们用心去守护、去研究、去敬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