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10泡尿,毁掉一座城
近日,10名人高马大的马拉松选手,却因集体小便的闹剧,沦为全网群嘲的焦点。
如果说第一个人脱缰的行为尚可归咎于生理失控,那么后续 9 人整齐划一的效仿,则暴露出更深层次的恶意。这种 “从众式作恶” 本质上是对公共规则的集体漠视,而选择在学校门口进行这场 “荒诞表演”,更是对教育圣地的公然侮辱。苏州实验中学的师生每天进出校门,都要面对墙上的污渍,这种视觉污染与心理冲击,不亚于一场精神暴力。教育场所承载着城市的文明基因与未来希望,当成年人用低俗行为污染这片净土,其恶劣影响远超事件本身。若此类行为仅以 “禁赛三年” 草草了事,不仅无法平息公众怒火,更会助长 “破窗效应”—— 当作恶成本低于道德约束,文明底线将不断失守。唯有以重罚形成震慑,才能捍卫教育尊严与社会正义。
三、体育精神的蒙尘马拉松本应是挑战自我、传递正能量的体育盛宴,如今却因不文明现象沦为低俗闹剧。从2013年北京马拉松的 “浇红墙”,到各地赛事中屡见不鲜的随地丢弃垃圾、破坏公物,这些负面事件正持续消解公众对马拉松的信任与热情。
当观众看到选手在赛道上肆意排泄,当参赛者因卫生设施不足被迫忍受不适,这项运动所倡导的坚韧、拼搏精神将被彻底扭曲。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舞台,更是城市文明的展示窗口。若任由不文明行为泛滥,不仅会打击市民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更会让城市形象与体育产业发展遭受重创。
四、重建马拉松文明生态
解决马拉松赛事中的不文明现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参赛者应提升自身文明素养,树立正确的参赛观。马拉松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次文明展示。每位选手都应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赛事形象。 其次,赛事主办方要加强管理和服务。在硬件设施上,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在软件服务上,要加强宣传引导和现场管理。
可以通过赛前培训、签订文明参赛承诺书、设置监督机制等方式,引导选手文明参赛。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公共文明的宣传教育。学校、社区、媒体等应共同发力,营造文明参赛、文明观赛的良好氛围。只有当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类似事件才会真正杜绝。
这场闹剧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去,但它留下的警示不应被遗忘。公共文明的建设,既需要个体克制私欲、守住底线,也依赖赛事主办方完善管理、强化监督,更离不开社会各界对不文明行为 “零容忍” 的态度。当我们谈论马拉松时,谈论的不仅是速度与耐力,更是一个社会的文明高度。
别让几泡尿液,毁掉一座城市的努力;别让个体的失范,浇灭全民运动的火种。唯有以文明为底色,体育赛事才能真正成为照亮社会的精神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