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最后一天,如果他没有拒绝李自成的和谈……
1644年4月25日,带着王朝覆灭的绝望与悲怆,崇祯皇帝死前在衣服上写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随后,皇帝在煤山上吊。然而,回顾崇祯最后一天的行程,如若他没有拒绝李自成的和谈呢,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一副面貌?
拒绝和谈,皇帝倡议自杀,无人响应
1644年4月24日,这天李自成率领大军来到北京城彰义门外,特意在此处设置座位,让被俘的晋王、代王分坐在左右两侧的地上,投降的太监杜勋则站在李自成身旁侍奉。杜勋朝着城墙上大喊:“别放箭!我是杜勋!你们放根绳子下来接个人,我有话要传!”守城士兵警惕地回应:“要留一个人在城下当人质,你才能上来。”杜勋不屑道:“我杜勋连死都不怕,要什么人质?”最终提督太监王承恩命人用绳索将杜勋拉上城墙,带他进入皇宫。
崇祯召见了杜勋,内阁辅臣魏藻德也在场。杜勋向崇祯详细陈述了李自成的条件:若受封为王,李自成愿为朝廷镇压其他起义军,甚至派精兵协助抵御辽东清军;但李自成不会进京面圣或接受朝廷调遣。当然,杜勋也没有忘记大肆渲染一番李自成军队的强大:“贼兵势如破竹,根本挡不住!皇上还是早做打算吧!”说完竟献上琴弦和绸缎(暗示皇帝自尽)。崇祯气得拍案而起。
此时另一个投降的守陵太监申芝秀也从昌平赶来,被绳索拉上城后,当着崇祯的面复述李自成的威胁:“皇上若不肯退位,他们可不会客气!”崇祯当场怒斥申芝秀。
稍作平复后,崇祯转向魏藻德问道:“此事如何决断?如今形势危急,必须立刻定夺!”魏藻德却沉默不语,只是弯腰低头,始终不表态。崇祯焦虑到无法安坐,多次从龙椅上起身,倚着椅背反复追问魏藻德,但魏藻德始终不发一言。
宫中太监们要求扣留杜勋当人质,杜勋却嚣张地说:“晋王、代王还在我们手里!你们敢反悔,这两位王爷的命就保不住了!”最终崇祯只得让杜勋先返回李自成军营传话:“待朕决定后,会立刻下旨册封。”随后命人用绳索将杜勋吊出城外。
杜勋离开后,崇祯在奉先殿召见阁臣,询问如何应对李自成的条件。然而,诸位大臣一如既往地不知所措。绝望之下,崇祯“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痛斥群臣“内外文武诸臣误我”,并提出集体自尽于奉先殿的建议。
然而,面对皇帝的自杀提议,阁臣集体沉默,部分官员甚至在讨论投降可能性,崇祯愤怒地推倒龙椅,踉跄着离开大殿。
外城陷落,军队溃散,皇帝心寒大势
当天狂风暴雨肆虐,冰雹夹着雷电倾泻而下,整座京城笼罩在诡异天象中,百姓人心惶惶。到了正午时分,暴雨突然停歇,没有得到崇祯回复的李自成命令军队抓住时机猛攻彰义门。此前叛变投敌的太监杜勋(曾向城头守军射箭挑衅)早已潜伏在侧,而负责城防的监军太监曹化淳竟突然打开城门。李自成的起义军趁机涌入,北京外城陷落。
当外城被攻陷时,宦官仓皇奔来禀报:"皇上快想办法逃走吧!我们这些奴才实在顾不得您了!"崇祯帝反问:"京师大营的军队呢?李襄城(李国桢)训练的兵马呢?"宦官答道:"皇上哪里还有军队?京营早都溃散了,谁还肯为您卖命?奴才们只能劝您赶紧逃命了!"
到了傍晚,有太监委婉劝说崇祯离京避难。皇帝与太监一同登上万寿山(今景山)顶四处眺望,观望许久后知道大势已去,便返回乾清宫。
密谋南逃,砍杀公主,赐死后妃
初更时分(晚7-9点),崇祯秘密派遣太监带着诏令让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各自率领家丁护送皇室南迁。刘、巩二人急忙赶到内殿,觐见皇帝说:"朝廷历来严禁私养家丁,臣等岂敢违禁?即便能召集数百家眷,又怎能抵挡贼军锋芒?"崇祯点头默许。接着召见内阁首辅魏藻德商议要事,谈话内容隐秘,外人无从得知。
与李自成军僵持许久,崇祯见形势愈发危急,准备离宫前先将太子和另外两位皇子送出藏匿。崇祯喝了几杯酒,对周皇后说:"大局已溃,你该殉国。"袁贵妃闻言惊慌欲逃,崇祯提剑追赶道:"你也该死!"第一剑砍中肩膀未致命,补剑后袁妃倒地。周皇后遂急忙返回坤宁宫以白绫自缢。
随后,崇祯来到寿宁宫,望着十五岁的长平公主怒哭:"为何要生在帝王家!"举剑欲刺却手抖难持,僵持片刻后突然挥剑斩断公主右臂使其倒地。接着在昭仁殿杀死昭仁公主(坤仪公主),并命宫人传令懿安皇太后(天启帝皇后张氏)和李皇太妃自尽。
砍杀公主后,崇祯持剑返回坤宁宫,见皇后已气绝,叹道:"死得好!"随即召见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密谈许久,用朱笔写下谕旨:命成国公朱纯臣统领京城内外军务辅佐太子,同时释放所有狱囚。
南逃失败,无人应皇帝召,自缢煤山
当天晚11点,崇祯命王承恩立即整顿内廷人员准备逃亡。稍后,皇帝换上便装,穿着王承恩的靴子,于三更时分从中南门潜出。手持三眼火铳,带着数十名骑马持斧的太监,行至东华门外的齐化门(朝阳门)时,守门太监误以为发生宫廷政变,竟调转炮口对准皇帝一行,致使南逃计划受阻。于是,众人改道胡同绕行至城墙,望见正阳门城楼已悬挂三盏白灯笼——这是明朝特有的警报系统:一盏表示敌情缓和,三盏意味着京城已陷。见此情景,崇祯深知大势已去。
四月二十五日五更天(凌晨3-5点),崇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竟无一人应召。彻底绝望的崇祯遣散随从,独自携王承恩潜入内苑。登上万岁山寿皇亭——这座崇祯为检阅内操(宫廷卫队训练)特建的红色阁楼,徘徊良久后悲叹:"朕待臣子不薄,为何此刻无人效忠?难道就没有像靖难之役时追随建文帝的程济那样的忠臣吗?"沉默片刻后又自解道:"许是他们不知朕在此处,故未能及时赶来。"随后,崇祯在衣服上写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最终,崇祯自缢于亭畔海棠树下,王承恩亦面君而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