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目格是什么?

推荐 03-18 阅读:9 评论:0

鹿目格石产自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都成坑山坳砂土中,与尼姑楼坑洞相邻,根据形成方式,可分为洞产和掘性两种,洞产鹿目格直接从矿洞开采,多为黄、红相间或红黄交杂,肌理中常含黑点或粉黄点,质地透明但杂质较多,而掘性鹿目格是久埋于砂土中的块状独石,因长期受土壤浸润而质地温润,肌理呈浓黄色,偶见牛毛状纹,有些人称它为“鹿目田”。

它颜色大多以黄色为主,暗处泛红酱色,部分呈枇杷黄或荔红色,红黄交融如年糕般浓艳,肌理中可见“鸽眼砂”(红色斑点如鸽眼)或牛毛状纹,但无田黄石标志性的萝卜纹,石皮多为黄色或蟹青色,表面光滑脂润,但内部质地较田黄略显干涩,通透度较低,优质掘性鹿目格石因埋藏时间久远,可达到“通灵细润”的效果,接近田黄石的质感。

尽管鹿目格石常被人冠以“鹿目田”之名,但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因为田黄石有细腻的萝卜纹,而鹿目格石仅有牛毛纹或鸽眼砂,田黄石以纯黄为主,质地更温润通透,而鹿目格石多泛红晕,质地略逊,且肌理中常含杂质。

鹿目格石自古被视为寿山石中的“神品”,清代毛奇龄《后观石录》称其“如白水滤丹砂,粼粼可爱”,民国时期因田黄稀缺,常被作为替代品流通,名家雕刻作品(如林清卿、周宝庭等)的鹿目格石摆件或印章,在拍卖市场上更是屡创高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