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庐山会议上毛主席突然更换住处:房子破小还特意不准修理
在厚厚的云层里,弯弯曲曲的山峰影子慢慢露出来,真实样子越来越清晰。
庐山,这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山,不光目睹了文化的积累和进步,还曾对中国的前程和命运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前,周恩来曾两次登上庐山,推动国民党与共产党携手抗日。之后,共产党也多次上山,在那里召开了不少关键会议。
1959年那次庐山大会,算是彭德怀人生的一个大转折点。到了1970年,庐山大会又搞得人心惶惶,全是政治上的明争暗斗。那一年,那里头到底发生了啥事儿?
【一、暗流涌动,流言四起】
1970年8月份,就在庐山会议要开的时候,毛主席突然说要换个地方住,不住那个又大又舒服的美庐了,而是搬到了离它大概100米远的一个普通民房里。
这民宅里头的条件,跟那种提前拾掇好的住处真是没法比。房子破得不像样,门板子一开一关,就吱嘎乱响,灰尘满天飞,感觉稍微一碰,那些东西就得散架。
警卫员看到情况后,马上说想要重新修建,但被毛主席直接拒绝了。毛主席这么做,表面上看像是突然想到的,但实际上他是为了安全着想。
不只是住的地方要变,中国政坛上也要来个大变动了。8月20号那天,所有该来的人都已经到了庐山集合。
听说这次全会几天就能搞定,大家心里都松了口气,赶紧趁着机会到处逛逛,好好看看咱们祖国的美景。
很多人都不知道,“惬意神仙会”的真相,其实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愕不已的大风波。
1969年,刘少奇去世后,党和政府高层里,有些人开始按捺不住,有了些小动作。
表面看似平静,其实暗藏危险,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大家心里最琢磨不透的事儿就是:“下一任国家主席会是谁来当呢?”
十年的动荡岁月,文化大革命把复杂的政治较量推向了顶峰。
在动乱时期,林彪瞅准时机,搞小圈子,拼命拉拢人手,硬是把自己捧到了一个仅次于最高领袖,却高高在上的重要位置。
在林彪被权力所包围后,他开始变得野心勃勃,对坐上主席的位置充满了渴望。
因此,他心里那股子往上爬的念头作祟,好几次都跑去找毛主席商量,说还想再搞个国家主席的位置。
这个做法表面上看像是支持毛主席,但实际上心里的小九九打得噼啪响,每一步都藏着为自己的打算。
林彪那点小心思,主席哪能不明白?但主席心里有数,不会随便因为谁就改变主意。第二天,他就直接批复了,没采纳林彪的提议。
不过,林彪这家伙野心大得很,简直就是个让人瞧不起的小人。他要是没达到目的,哪会轻易放手呢?
林彪一看之前的招数没奏效,又琢磨出了新点子。1970年7月份,“天才说法”在社会上闹得满城风雨。
陈伯达和吴法宪这些林彪的支持者们,把林彪捧成了“超级天才”,还曾试图把他跟恩格斯相提并论,说他的能力可以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这些大人物放在一起比较。
这一连串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林彪在抢班夺权之前搞的舆论铺垫。
他琢磨着,仗着自己背后有那些大权在握的靠山,或许就能跟毛主席平起平坐,硬让毛主席答应他的那些要求。
但他没意识到,新中国的建立者们根基稳固,绝非他能轻易动摇的。
【二、杀鸡儆猴:痛批陈伯达,震慑高层】
陈伯达,你对马列的理解完全不到位,说白了就是在糊弄那二百多个中央委员,完全就是个政治上的大忽悠。
那时候,庐山会议才拉开序幕,毛主席火冒三丈,让整个会场的气温骤降到了极点。
陈伯达被当众严厉批评后,头低得深深的,眼里露出少有的慌张,明显被吓得厉害。
陈伯达是林彪的铁杆支持者,他凭借在文革中担任组长的“功劳”,成功跻身五人常委之列,毫不掩饰地为林彪撑腰。
陈伯达手里拿着一本叫“马恩列斯毛思想精粹”的小册子,借着推广毛主席思想的名义,使劲撺掇在场的中央委员们,其实是想帮林彪争抢主席的位子。
旁边的吴法宪同样没闲着,他模仿起林彪的说话方式,公然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贬低,心里打定主意要站在林彪那边。
这话一说,毛主席立刻就火了。他本来就觉得陈伯达、吴法宪这些人,可能想跟林彪那帮人混在一起,在背后搞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现在,陈伯达肆无忌惮,直接摆出了“要撼动庐山”的架势,这明显验证了毛主席之前的猜测。
时隔多年再次拿起笔来,我就是要戳穿所有的奸计,站稳马列主义的脚跟。
陈伯达急不可耐地站出来,想要在毛主席面前炫耀一番,却没想到自己早已步入了设好的局中。
遇到原则上的大事,毛主席从不手软,果断出手,给予了严厉的惩处。
会议刚结束,陈伯达立马就倒了霉,司令部直接把他给开除了,还给他扣上了“反共托派”的帽子。这么一来,他从原来的高位,一下子就掉进了秦城监狱那暗无天日的地方。
吴法宪靠着手中的军权,虽然暂时避开了一难,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被给予警告处分的下场。
一旦垮台全部完蛋,就像兔子死了,猎狗就得被煮。毛主席使的这招“以动制静”策略,让林彪一伙儿完全没料到。
李作鹏和邱会作先后被周总理叫去聊天,结果他们的会议发言记录被收走了,而且还得向中央好好反省自己所做的事。
黄永胜一到庐山,立马感觉气氛不对。为了顾全自己,他赶紧把提前写好的讲话稿给烧了,跟陈伯达和林彪撇清关系。
王洪文也跟着学,直接在关键时刻反水,干脆利落,他一股脑儿地把原本的发言稿全换成了批判陈伯达的内容,这简直就是往火堆里添柴。
结果,林彪费尽心机搞的那套阴谋计划还没成形就夭折了,那些本该唱大戏的主角们,还没正式露面就一个接一个地宣布不干了。
仅仅用了两天半时间,毛主席就巧妙地解决了这次企图篡夺领导权的危机。
庐山会议开了足足半个月,毛主席在这次会上严厉整顿了不少高层,让那些想搞小动作的人都老实了,这事儿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影响可大了。
现在看来,毛主席换了个地方住,而且没让人去修缮房子,主要就是怕让那些有野心的家伙给找到。
有时候,赢得胜利的关键往往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做事细心、时刻留意周围环境绝对没错。
【总结:】
庐山大会已经结束,但它对中国的成长和前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的洪流里,毛主席展现出了对党和老百姓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敢于挑重担的精神。
当有人想动摇共产党的信念和立场,或者有人妄图用舆论来操控政府时,毛主席总是从容不迫,用他那超群的政治头脑和出色的处理事情的本领,一次次地把问题给摆平了。
回头看看这段过往,现在才明白先辈们一路探索有多不容易。
庐山会议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召开,每次都留下了深刻且不同的印记。这些会议,尽管主题和内容各异,但都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上,描绘出了浓重的几笔。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集会,更是时代变迁、政策调整的见证。每一次会议,都伴随着重要的决策和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可以说,庐山会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的存在,使得历史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成果。
庐山大会纪事1970年那会儿,8月23号到9月6号,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二次大会在江西的庐山热热闹闹地开了。这次大会,咱们就简称它为庐山大会吧。地点就在庐山,时间也明确,就是那会儿的夏末秋初。大会上,各位代表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不少国家大事。虽然具体细节咱们可能不太清楚,但这次大会的重要性那可是不言而喻的。简而言之,1970年的庐山大会,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那个关键时期,为了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在庐山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就这么简单明了,没有啥花哨的词汇,就是实实在在的这么一次大会。
#百家说史品书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