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发家史1,为什么大人物对他评价不高,甚至说他是剥削
一 很多大人物对李嘉诚评价不高
李嘉诚是很多人的偶像,然而很多大人物对李嘉诚的评价不高,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批评。
比如新加坡的李光耀,说:“毫无疑问,他是富可敌国的亚洲超人,但是我们却不能从他手下看到一个世界级的品牌,其巨大财富来源于垄断房地产和民生工程,对经济发展实际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很不客气,要知道李光耀和李嘉诚的私交还可以,李嘉诚也说李光耀是他的朋友,两人见面聊天也很愉快。



仔细想想,李光耀说的有道理,李嘉诚富可敌国,但是有什么产品和品牌?
没有,他很早之前卖过塑料花,但那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了,塑料花也不是什么高科技。
如果是靠伟大的产品,比如苹果乔布斯,特斯拉马斯克,尽管你不喜欢这个人,也不得不承认人家的产品过硬。
对经济没贡献,评价还是轻的,前摩根斯坦利亚洲总裁,说的话更是严重。
他说:“李嘉诚在股市玩世不恭地剥削市民的做法,市民们敬慕他,但却不了解他。”
意思很直接,人们觉得李嘉诚是富豪,崇拜他,但是李嘉诚其实是剥削他们的,属于赚了你们的钱,人们还要为他数钱。

更有人说,李嘉诚只是香港经济的受益者,不是经济的推动者。
这就关乎一个问题,那就是——
二 李嘉诚的财富怎么来的
李嘉诚长期以来的宣传是,自己的巨额财富,一个靠自己的节俭白手起家,一个是自己的勤奋努力。
李嘉诚经常说自己是教师的儿子,而他自己的公司长江实业网站是这么写的:
为了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贡任,李先生不到15岁就辍学,在一家塑料贸易公司找了份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1950年,他的勤奋、谨慎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长江实业。
李嘉诚也经常炫耀自己戴了多年的老手表,一款价值几百块的西铁城手表。
他也很少公开炫富,人们一直觉得李嘉诚和蔼可亲,朴素节俭。
他的财富,都是白手起家,勤劳致富。
但是随着信息的发达,人们知道了更多,对他的这种说法不怎么买账。
首先是白手起家说法的破灭。
李嘉诚的父亲是老师不假,更是曾经的校长。
他的两个伯父,曾经是留学日本的博士。
他的爷爷,祖爷爷,都有功名在身。
他去香港,投靠的是自己的富豪舅舅。也就是他后来的岳父。
他的岳父的儿子,至今仍是百亿富豪。
在当年,李嘉诚是远不及岳父的。

他当年的创业资本,也极可能是岳父出资的大部分。
甚至说,他经营的公司,其实是他岳父的产业。
如果没有娶舅舅的女儿,他的表妹,或许他得不到岳父太多支持,人生很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每天十六个小时工作的人很多,李嘉诚只有一个。
白手起家的说法,李嘉诚自己都否认了。
李嘉诚在87岁的时候曾经对外界批评做出一个声明,直接说自己并非白手起家。
他说 ——我也不是白手起家,我创业的时候得到妻子家族的帮助,这一点我从不讳言。不要把我打扮成白手起家的商业之神,我感谢在我创业之初支持和帮助我的所有人。不过我并不是什么富二代、也没有去吃软饭,我最终靠的是自己的能力,还有天时和运气。网上流传的白手起家和完全靠朋友支持的两个极端,都非事实。
成功有多个原因,仅凭白手起家,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大老板,但是成为李嘉诚那样的千亿富豪,没有可能。
第二个说法,也在新世纪被人无情的揭穿。
首先不信的,还是大陆的富豪。
最了解李嘉诚的,还是同行们。

2006年,大陆组织了30多人的老板团队,来香港见到了李嘉诚,干传媒广告的江南春问了个问题:李嘉诚先生那么有钱了,怎么还那么努力?
李嘉诚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冬天,李泽楷、李泽钜大概10岁多的时候,自己领着儿子去路边,看一个只有7岁的小女孩。
女孩家里很穷,女孩为了帮助家里,下午放学就在马路边摆了一个摊子,一边卖报纸,一边写作业。
李嘉诚用小女孩来鞭策两个儿子,说,如果你们能做到这样,就一定会成功。
这话说的问题不大,两个富家公子如果和小女孩一样努力,肯定会成功——他们只需要守住产业就行了。
但是最重要的前提是,他们先是李嘉诚的公子。
先是富二代,然后努力才能成功。
这个小女孩不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成为李泽楷和李泽钜,更不可能和李嘉诚一样成功。
小女孩为什么在马路边摆摊,而不是找个固定摊位?
因为香港的租金太贵了。
1990年,在香港黄金地段,一个普通的商铺,每平方米月租经常在1000美元以上。
就算按照美元港币一比五,就是5000港币一平米。
如果小女孩租一个50平米的商铺,那就要交25万港币一个月。
当然小女孩可以选择买断,价格是1亿港元。
一亿港元,就算06年拜会李嘉诚的大陆企业家里面,也有人掏不出来!
在李嘉诚控制的香港,只能是他的儿子可以成功。
高昂的租金和长期垄断,才是李嘉诚成功的关键。
他卖塑料花也很成功,但是只靠着塑料花,离他现在差的十万八千里。
如果只卖塑料花,他也可能早就倒闭了。
李嘉诚,以及这些香港大富豪的垄断,已经到了可以威胁香港政府的程度。
李嘉诚雇佣的经理坎宁·福克,就直言不讳的说:“他们必须按照我们的原则做事,否则我们就压垮他们。”

这个他们,可不是香港普通市民,普通市民哪里入得了他们的法眼,他们指的是香港政府,胆敢不让我们挣钱,胆敢限制我们,那就从香港撤资,让你难堪。
垄断的巨头,加上一点勤奋,就可以成功。
大陆的企业家,对李嘉诚看的很清楚,马云就说:“要成为李嘉诚很难,因为他的时代具有独特性,但是我们有可能学习和超越他。”

看到了吧,虽然李嘉诚宣扬勤奋努力,但是马云不信那一套,直接说李嘉诚到今天,是时代的独特性。
李嘉诚自己也不否认时代的机遇,在他90岁的退休晚宴上,他说:“我能做成今天这样,只是时代给我特殊机会。”
马云不能说超越李嘉诚,但也到了千亿富豪的地步,马云的道路和李嘉诚不同,靠的是互联网的兴起。
马云和李嘉诚的岁数,差了接近四十年,然而在香港,排行榜的富豪们,绝大多数还是李嘉诚那些地产大佬,以及他们的后代。
有一个特殊的,还是蔡崇信,马云的合伙人。。。。
这就是垄断的力量。
所以李光耀的评价不高,所以有人说他是香港经济的受益者,不是经济的推动者。
三 李嘉诚说的时代给的特殊机会是什么?
李嘉诚从来不曾,也不会详细的告诉你特殊机会是什么。

这是这个系列,要告诉大家的,一些富豪不愿意透露你的事情,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另一面。
李嘉诚走到千亿富豪的地步,白手起家是假的,勤奋努力是肯定的,但是只有勤奋,肯定不够。
一个人从穷小子崛起成为亚洲首富,肯定有一些基础,肯定会遇到东风。如果首富只是靠个人,或者仅仅是靠什么背景就能达到,想想可能吗。
在亚洲国家,遇到贵人,有人提携很重要。
在欧美国家,你有才能,也需要赶上风口,站在风口浪尖。顺势而为。
没有助力是不可能的。成功是多重因素,缺一不可。
个人的努力,时代的风口,贵人的帮助,亲戚朋友的助力,甚至运气也很重要。
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说,
天时
二战后,香港回归只是时间问题,英国资本不断撤出让出在香港的产业,接收者正是李嘉诚等一帮香港资本,这也是很多人引以为豪的对英资的胜利。期间因为动荡,股市地产几度沉浮,李嘉诚有过大赚,也有过差点破产。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是香港面临回归,李嘉诚没可能战胜英国资本,更成不了现在的千亿富豪。
地利
香港独特的位置,是极好的贸易港,也是金融中心,这给了香港经济腾飞的动力。
人和
李嘉诚出身书香门第,祖上是秀才,两个大爷都是日本留学生,老爹在潮州是小学校长。
李嘉诚的舅舅,也就是后来的岳父,至今仍是百亿富豪家族。李嘉诚坚持到35岁娶表妹,也是为了借势。
李嘉诚低价收购和记黄埔,汇丰银行的董事长沈弼功不可没,正是搭上汇丰这个巨无霸,李嘉诚取代包玉刚,大规模进军地产,成为香港第一大佬。所以沈弼退休的时候,李嘉诚送给沈弼一个纯金打造的汇丰银行总部模型。
李嘉诚能成为千亿富豪,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英国政府给的专营权。
必须承认,李嘉诚也有很多优点。
他很爱学习,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之后还学会了英语。
他很有耐性,眼光长远,特别会利用周期。
他很会处理关系,能用老外当自己的经理人,更会讨好利用老外,善于和老外处理关系。
他一直都有雄心壮志,从塑料花到房地产,从来没有放弃进取的动力。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有过失败。
不仅是塑料花遭遇过危机,他发家的房地产业,八十年代也一度濒临破产。
关键时刻,还是之间收购和黄的秘密交易,拯救了他。和黄给地产违规输血,让李嘉诚缓过劲来。
想想大陆房地产商的经历,也不能说李嘉诚就是单纯的姜是老的辣,大陆地产商经验固然少,但是他们也没李嘉诚的垄断专营权。
很多人肯定会说,那李嘉诚也很厉害啊,也主要靠自己啊。
不否认李嘉诚的努力,他今年已经接近百岁,活到这个岁数,没有惊人的自律,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要求,是不可能的。
个人努力也有很多方面,有的是经营关系,人脉主导,有的是钻研技术,产品为王。
毫无疑问,李嘉诚属于前者。
所以他不会有品牌,也不会有产品。
如果你觉得仅靠眼光、个人努力就能白手起家到大富豪,那你无疑是个傻子。
如果你觉得李嘉诚就是靠岳父起家,靠着洋人走到今天,那你未免太幼稚。
只有全面的了解李嘉诚,才能明白他走到今天的真正原因。这也是这个系列要告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