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排行第九,且不受李世民钟爱,为何却被立为太子?

娱乐 02-27 阅读:9 评论:0

贞观十七年的长安城内,唐太宗李世民在甘露殿中来回踱步。案头摆放着三份奏折:废太子李承乾的悔过书、魏王李泰新献的《括地志》、以及晋王李治为兄长求情的血书。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雄主,此刻正面临平生最艰难的抉择。

武德九年的玄武门血案后,李世民对太子教育格外重视。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储君时,东宫聚集了陆德明、孔颖达等当世大儒。然而这个聪慧的嫡长子,却在骑马摔伤足部后性情大变。史载其"效突厥葬礼",在宫中搭设穹庐,又让侍卫扮作突厥骑兵厮杀取乐。更致命的是,他暗中联络侯君集等人策划逼宫,彻底触动了李世民的政治红线。

魏王李泰察觉兄长失宠后,在洛阳大修文学馆,广纳天下才俊。他每月从长安出发前往封地的车马仪仗,规格竟与太子无异。最令朝野哗然的是,这位以文采著称的皇子,竟在李世民面前立下惊世誓言:"若得嗣位,杀子传弟!"这种违背人伦的承诺,让褚遂良当场痛斥:"昔汉武帝欲立少子,先杀其母,陛下忍见玄武门之事复现乎?"

当长孙无忌带着群臣跪请立晋王时,李世民望着怯懦的九子李治,心中充满矛盾。这个因仁孝闻名的皇子,曾为两位兄长求情至衣襟染血。某日朝会后,李世民故意将玉玺遗落案头,李治竟静立两个时辰不敢触碰。正是这份谨慎打动了帝王心——在李治身上,李世民看到了终结皇室血腥政争的可能。

永徽三年的感业寺中,已登基为帝的李治与武媚娘重逢时,不会想到这个选择将改变大唐国运。历史给予这位"柔弱"君主独特的使命:他以不同于父亲的治国之道,开启了"永徽之治",更在不自知中为女皇时代埋下伏笔。李世民当年选择李治,或许正是看中其"守成之德",却未曾料到这份仁厚背后,藏着更为激荡的权力变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