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出生教师,此前有过7年企业经历,视同缴费年限如何计算
新养老金计算办法,有一个视同缴费年限,对普通教师来说,就是指从参加工作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非常重要,时间越长,过渡性养老金越高。
此外,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按退休时职称(级)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计算,因而视同缴费年限长短,也直接影响到平均缴费指数高低。当然也就决定着基础养老金的多少。
比如一名教师1966年6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按规定延迟5个月,到2026年11退休,视同缴费年限就是2014年9月-1986年7月,是28年3个月,28.25年;
实际缴费年限是2026年11月-2014年10月=12年2个月。
这样退休时,过渡性养老金计算的视同缴费年限是28.25年。
基础性养老金计算的总年限是: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12年2个月+28年3个月=40年5个月,即40.42年。
有老师问,他也是1966年6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但一开始在企业工作,2000年7月转入教师编,他的视同缴费年限也是28.25年吗?
鲁人社发〔2015〕46号《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中关于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是这样规定的:
“对于改革前曾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应予确认,不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并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他情形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在本人退休时,根据其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及对应的视同缴费指数等因素计发基本养老金。”
对于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来说,这个规定的意思就是“缴为缴,不缴视为缴,据实计算”。
比如上面那位教师,1986年6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2000年7月转入教师编,2026年11月退休,工龄也是40年5个月,即40.42年。
如果他1986年7月进入正规企业工作,1993年1月开始在企业缴费,2000年7月转入教师编,如果按照相关规定,都算连续工龄的话,则:
1986年7月~1992年12月为视同缴费年限,是6年6个月;
1993年1月~2000年6月为实际缴费年限,是7年6个月;
2000年7月~2014年9月为视同缴费年限,是14年3个月。
2014年10月~2026年11月为实际缴费年限,是12年2个月。
这样,退休时,过渡性养老金计算的视同缴费年限是6年6个月+14年3个月=20年9个月,即20.75年。
实际缴费年限合计为7年6个月+12年2个月=19年8个月。
基础性养老金计算的总年限是:实际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19年8个月+20年9个月,共计40年5个月,即40.42年。
有老师说,那前后两个老师的基础养老金计算总年限都是40.42年,如果退休时都是副高七级,但由于视同缴费年限不一样,是不是计算出来的养老金也不一样。
答案是肯定的,至于差多少,那就看第二位老师在企业时的缴费高低了。如果在企业时的实际缴费指数高于视同缴费指数,则有企业经历的老师养老金标准高,反之,就是低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