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是“解放双手”还是“致命陷阱”?从小米su7事故看技术边界与人性之困
【正心正念 持续发声 欢迎关注】
借着小米su7车毁人亡事故,来科普一下,你以为的智能驾驶和跑在路上的智能驾驶有多大差距。
安徽德上高速,小米su7标准版,2秒时间内,三个年轻生命在火光中消逝。这场悲剧,该谁买单?此时再来看小米宣传的中保研碰撞测试报告,在众多车型中国排名第一,是不是更像一场滑稽剧?
【顶配造梦,低配埋雷】
第一,这次事故的实际场景:夜间+施工区,这是纯视觉方案的致命短板也许是事故原因中硬件部分的根源。
根据小米官方提交给警方的车辆信息,从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到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只有2秒时间,时速从116KM降至97KM,如果按照时速100KM计算,2秒就行驶了55-60米(非严谨计算),基本符合接下来讨论的技术参数。
事故车辆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的NOA系统,依赖纯视觉方案,夜间探测距离仅60-90米。如果是高配版激光雷达探测超200米,算力是标准版的6倍。当然了,标准版和高配版价格差了一大截。
第二,刚才说的NOA,Navigate on-Autopilot,领航辅助驾驶系统,或者叫高速智驾辅助系统,又或者叫什么炫酷的名字,都离不开“辅助”两个字。
敲黑板,在这里的智能驾驶你以为是“自动”,实际是“辅助”。按照技术规范,自动驾驶从L0--L5六个级别,包括小米在内大绝大部分智能驾驶目前都在L2以下,跟自动驾驶不是一回事。
第三,当你听到或者看到车企演示的什么“防碰撞系统”,什么“预警系统”,是不是觉得好牛掰,好实用,今天给你祛祛魅。
小米SU7标准版的“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FCW和紧急制动AEB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也就是说,除了这三种,其他例如什么锥桶、水马、石头、动物,包括这次安徽德上高速事故中撞击的水泥护栏,系统是不会响应的。
说到这里,你大概明白了。广告片里画面有多科技,真实路况下就有多狗血。在过度依赖智驾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无法在2秒时间五六十米的有限距离内,对突发状况完成识别、决策、操作。每个参数都精准落在L2系统设计阈值的临界点,却与人类生理极限形成不可调和的悖论。
当车企宣传片渲染“车上吃饭”’的轻松画面时,他没有告诉你现实生活中需要驾驶员具备“超人体质”。
到底是车企的营销过于讴歌科技光芒,还是我们对智能驾驶有太多误解?
技术可以升级重来,生命只有一次,车企也好,我们也好,别只顾奔跑,忘了为何出发。
推荐阅读:华为开除百人VS抖音追讨490元!演戏还是玩命,拆解大厂反腐动作,刮骨疗毒还是消炎创可贴?
财经、科技、互联网、民生、认知,方法论,
跳出信息茧房,持续知识分享和观点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