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战略东移背后的地缘逻辑 法国外长访华暗藏双重诉求
特朗普关税大棒尚未落下,东亚地缘格局已悄然生变。中日韩三国外长近日在东京达成17项经济合作协议,涵盖半导体供应链、数字货币监管等前沿领域,这场被《朝日新闻》称为“迟来五年的破冰会晤”,折射出美国传统盟友体系正在出现的结构性裂痕。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回归预期,成为撬动东亚合作的直接杠杆。日本经济产业省测算显示,若特朗普对进口车加征25%关税,日本汽车业年损失将达180亿美元,相当于该产业三分之一的年利润。
韩国更面临双重夹击:半导体对华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28%,而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三星、SK海力士不得在华扩产。这种“既要中国市场,又惧美国制裁”的困境,迫使日韩加速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该协定若落地,可消除三国间92%的关税壁垒,形成GDP总量超25万亿美元的经济圈。
深层来看,东亚经济整合有着难以逆转的内在动力。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日贸易额达3179亿美元,中韩贸易突破3622亿美元,两国对华贸易顺差合计超1500亿美元。
这种深度依存关系,在半导体领域尤为明显:日本出口的光刻胶90%流向中国,韩国存储芯片对华依赖度达68%。当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赛道形成全产业链优势,日韩企业界早已用脚投票,丰田在华新能源汽车产能三年翻两番,三星西安芯片工厂二期投资追加至250亿美元。
马克龙政府面临双重压力:国内农民抗议致农业损失超10亿欧元,乌克兰危机引发的能源价格波动使法国电力集团负债攀升至645亿欧元历史峰值。
即将访华的法国外长塞茹尔内,背负着化解中欧光伏争端,涉及法国35亿欧元出口、重启核能合作,中国广核集团参与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的核心任务。在乌克兰问题上,法方期待中国发挥独特影响力,特别是在黑海运粮通道重启议题上充当调解角色,该通道中断已导致全球小麦价格上涨37%,重创法国农产品出口。
美国传统盟友体系的松动不仅体现在东亚。北约内部关于军费分摊的争吵持续升级,德国明确拒绝达到GDP 2%的防务开支目标。
这种离心倾向在军工领域尤为突出:法国达索公司正与中国商飞探讨中型客机联合研制,该项目若成型,将直接挑战波音空客双头垄断。正如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报告所言:“当安全保障变成经济枷锁,战略自主就成为必然选项。”
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全面实施,到中欧投资协定的技术性磋商,中国市场持续释放的制度型开放红利,正在重塑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经贸秩序。日韩的选择印证了经济规律的力量,而法国的转向,不过是全球多极化浪潮中的又一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