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家形象不应被消费!俄反对中企造假行为,向中国施加压力
近年来,随着中俄贸易加深,有大量来自俄罗斯的商品开始进驻中国商超,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促成了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的了解,然而有部分不良商家,抓住了监管的漏洞,打着从俄罗斯进口的名义,用中国国产产品误导消费者,从而获取不义之财。
士可忍孰不可忍,中国监管层开始重拳冲击,净化市场环境,让那些不法商人付出代价。
俄罗斯出口中心总经理韦罗妮卡·尼基申娜在参加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举办的“俄罗斯制造”节庆展销会期间对媒体表示,中俄政府将严肃打击在中国境内销售的冒充俄罗斯产地的伪劣商品,这对于维护俄罗斯的信誉至关重要。
尼基申娜呼吁中国其他省份也能效仿辽宁省的打假做法,称现如今,中国居民对俄罗斯产的商品兴趣大增。为加强说服力,尼基申娜还引用了某中国合作伙伴的说法,称“有兴趣和有竞争力的东西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从俄方代表的话术里,作者听出了三层意思。
1、俄罗斯的商品缺乏竞争力,多集中在食品等领域;2、中国商家的造假行为已经引发了俄罗斯方面的强烈不满;3、中国高度重视俄罗斯的诉求,将使用一切手段维护市场环境,给到俄罗斯商品在华销售的必要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会频繁出现假冒俄罗斯商品的事件呢?作者认为原因集中在三点。
首先,俄罗斯的“出镜率太高了”,高到离开俄乌冲突话题,大家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众所周知,俄罗斯正在和乌克兰上演生存之战,在延绵上千里的战线上,双方倾注了百万大军,为保证后勤供应稳定,让战时经济得以持续,俄乌都在想方设法打开中国市场,让本国的农产品得以卖个好价钱。
有据可查,2024年中国或进口了超过500万吨的乌克兰粮食,中俄则因为接壤的缘故,其贸易额比中乌多得多,一度突破了2400亿美元的大关。可以说,中国居民在日常消费中,将或多或少接触到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商品。
这就为“造假”预留出了空间,再加上中俄正在深化了解,推进人文、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使得俄罗斯的正面印象在一些中国民众的心目中越来越强,越来越清晰,甚至达到了类似神话小说的“结界”状态。
其次,俄罗斯能够拿得出手的产品确实太少了,俄方指望能够在农产品领域获得一些生存之地。
只是未曾想,一些中国商家“近水楼台先得月”,用哈尔滨大肉肠替代俄罗斯的大肉肠,用自产的葡萄酒代替俄罗斯的葡萄酒,甚至用中国的俄罗斯族充当俄罗斯人做起了代理直播,主打的就是“消费者无法分辨的信息差”。
长此以往,中国和俄罗斯的正规商家都挣不到钱,这也难怪俄方的反应会这般强烈了。试想人家就指望出口点农产品挣取中国的人民币,这下好了,“生意全部被搅黄了,接下来恐怕只能喝西北风”了。
重要的一点:俄罗斯的介入有助于中俄共同进步和成长。
“俄罗斯国家馆”在中国遍地开花,说明中国的营商环境相对宽松,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然而“中国国家馆”就很难在俄罗斯生存了,个中是非曲直,相信克里姆林宫应该门清。
所以勿过于苛责中国合作伙伴了,有些事还得从自身找寻答案。
作者坚持认为,此番中俄联手打击造假行为,应是个好的开端,既加强了中俄信息共享,又促进了中国消费者对俄罗斯商品的了解。原来在中国出售的俄罗斯商品,都得在外包装的醒目位置载明来源等重要信息,让消费者一目了然。
强调一下,中国正面回应了俄罗斯的诉求,正用实际行动维护市场公平正义。成都市通报,在刚刚过去的12月,对辖区的72家俄罗斯商品馆进行了深入排查,发现只有2家可能涉嫌“无俄罗斯进口文件”等造假行为。
为求生存,所有经营者卑微得行如蝼蚁。
希望类似可能影响中俄贸易的事件不要再发生了。至于俄方要求中国怎么怎么样,这个事情说起来话就长了,毕竟俄方没有执法权和监督权,最多给到中国监管部门一些建议。
网友评论
-
2025-01-23 18:05:47
我对这个一点去看的兴趣都没有
-
2025-01-28 11:33:31
乌粉卖俄罗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