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核威慑遭俄方强硬回击:欧洲“战略自主”陷核战争阴影
2025年3月2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到访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协议,宣布向乌追加交付12架幻影-2000战斗机。这已是法国两个月内第二次军援升级,而马克龙此前提出的“欧洲核保护伞”倡议,更被俄罗斯《沙皇堡》直接嘲讽为“拿破仑式的幻想”——俄媒警告称,俄军“亚尔斯”洲际导弹可在15分钟内摧毁巴黎爱丽舍宫,其5000余枚核弹头的威慑力远超法国290枚的规模。这场法俄核博弈,不仅暴露欧洲防务自主的致命短板,更将俄乌冲突推向不可预测的深渊。
自2025年2月首批幻影-2000交付乌克兰以来,法国对乌军援总额已超40亿欧元。此次增援协议包括配套的空对空导弹和电子战系统,旨在提升乌军对俄空天军的拦截能力。然而,俄军近期在顿涅茨克方向的攻势中,以“伊斯坎德尔-M”导弹精准打击乌军训练场,导致150名士兵及外国教官死亡,凸显西方装备在实战中的局限性。
马克龙的“核保护伞”提议则更具争议。3月5日,他宣称“欧洲需为对俄使用核武器做准备”,试图以法国核力量填补美国战略收缩后的安全真空。但俄方迅速以历史隐喻反击,嘲讽其“重蹈拿破仑覆辙”,并高调举行战术核演习,模拟对欧洲目标的打击。核力量对比的悬殊令欧洲陷入两难:若跟进核威慑,可能触发俄方“红线”;若退缩,则“战略自主”沦为口号。
马克龙与英国首相斯塔默推动的“欧洲联军维和计划”,成为俄乌博弈的新焦点。3月27日,法英牵头11国召开“自愿者联盟”峰会,讨论在乌部署部队的可能性。尽管马克龙声称行动“不针对俄罗斯”,但俄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警告:任何外国军队进入乌克兰即视为“北约宣战”,俄军将直接打击。
该计划的实际可行性却备受质疑。德国、意大利等国公开反对派兵,仅法英承诺主导,且未明确兵力规模与任务细节。英国《每日电讯报》揭露,斯塔默的出兵方案被军方斥为“政治作秀”,缺乏后勤与情报支持。而欧洲议会3月15日通过的“接近战时状态”决议,虽呼吁解除对乌武器使用限制,却未解决各国军事体系分散、指挥权分裂的核心矛盾。
马克龙的激进姿态暴露欧洲防务的深层裂痕。一方面,欧盟通过8000亿欧元“重新武装计划”,试图摆脱对美制武器的依赖;另一方面,东欧国家仍坚持依赖北约框架,德国因历史包袱对核议题保持沉默。这种分裂在能源领域尤为尖锐:尽管欧洲宣称制裁俄罗斯“影子舰队”,但其38%的天然气和27%的原油仍需从俄进口,制裁反加剧自身通胀。
美国的角色进一步复杂化局势。特朗普政府一边敦促欧洲承担更多军费,一边与俄秘密谈判停火条件,甚至被曝计划用冻结俄资产收益向乌贷款200亿美元,变相“收割”欧洲利益。若美俄达成协议,欧洲恐面临“资源归美、债务自担”的结局,这迫使法英等国以军援升级维系对乌控制权。
当前,俄乌冲突已演变为核威慑与常规战争交织的“混合对抗”。俄罗斯第三次扩军18万,总兵力达150万,并在加里宁格勒部署可覆盖欧洲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而欧洲的“战略自主”仍停留在纸面——法国“阵风”战机与德国“豹2”坦克因维护不足,仅三分之一具备战斗力。
马克龙的赌注在于,通过核言论与军援绑定欧洲话语权,但俄方“以战止战”的底气正源于此:若欧洲联军踏入乌克兰,俄军可借战术核打击迅速瓦解其斗志,而美国大概率不会为欧洲利益与俄直接冲突。这场博弈中,欧洲的“自主”野心与安全现实激烈碰撞,而乌克兰的焦土之上,或许正孕育着下一场更大规模的地缘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