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总督的孤军奋战, 溥仪退位后,他为何死守西北十八城?

历史 03-17 阅读:7 评论:0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但远在西北的陕甘总督升允却拒绝接受现实。他率领精锐骑兵连克十八城,剑指西安,试图为末代皇帝保留最后一片江山。这位蒙古镶黄旗出身的旧臣,以近乎偏执的忠诚,在清王朝的废墟上掀起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复辟狂潮。

当武昌起义的烽火席卷南方时,清廷急召被革职的升允复任陕西巡抚。此时的升允手握陕甘两省仅存的八旗劲旅——这支以蒙古骑兵为核心的部队,依然保持着冷兵器时代的冲锋战术。在1911年冬至1912年春的三个月里,升允部从甘肃平凉东进,连克长武、邠州、永寿等城,兵锋直抵咸阳郊外的渭河北岸。

这场被后世称为“秦陇复辟”的军事行动,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升允部在乾州战役中击溃陕西革命军三千余人,其麾下将领马安良的河州回军更以悍勇著称。若按此攻势,西安城破似乎只是时间问题。然而1912年2月12日传来的退位诏书,令这支铁骑骤然失去了合法性。前线士兵得知溥仪退位后拒绝继续作战,升允的复国大计就此夭折。

升允的执着远超同时代其他遗老。当张勋1917年发动“丁巳复辟”时,升允已是宗社党的核心成员。这个由满蒙贵族组成的秘密组织,早于1912年便在日本黑龙会支持下,策划了“满蒙独立运动”。升允曾亲赴旅顺会见日本关东都督福岛安正,试图借助日军力量在东北起事。

档案显示,升允在1913年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白银五十万两,用于购买军火。这些武器经大连港秘密运抵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意图武装蒙古王公的私兵。若非袁世凯政府及时察觉并施压日本,升允很可能在东北提前复制西北的军事奇迹。

升允的悲剧性在于,他的政治嗅觉始终落后于时代变革。1914年,他致信溥仪建议“暂弃帝号,以总司令名义统御旧部”,却遭到小朝廷内务府的否决。当张作霖1925年暗示支持复辟时,升允立即联络前陕甘总督允升(两人名字巧合地相似),试图重组西北旧部,却发现当年效忠皇权的马家军早已成为割据军阀。

这位末代总督的固执甚至影响到家族命运。其长子扎克丹因参与宗社党活动被民国政府通缉,次子扎拉芬在1928年济南惨案中与日军合作遭暗杀。升允本人最终沦为日本操纵伪满的棋子——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时,他已被追谥“文忠”的虚名,而溥仪的“皇位”不过是关东军操控的傀儡戏。

升允的军事行动,实质是游牧骑兵对近代化军队的最后反扑。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时,升允曾亲眼目睹蒙古骑兵在机关枪前的惨烈溃败。但十二年后,他依然迷信马刀弓箭可以对抗革命军的德国造步枪。

陕甘战事的细节印证了这种错位:升允部攻占永寿县城时,守军仅有百余名学生军;而当他面对装备克虏伯山炮的陕西新军时,骑兵冲锋就成了自杀式攻击。这种战术与武器的代差,注定了复辟运动的失败结局。

升允的军事遗产意外催生了民国西北军阀体系。其旧部马安良、马麒等人后成为青海马家军的奠基者,而张兆钾、孔繁锦等部将则发展为陇东军阀。这些曾高举“勤王”旗帜的将领,最终都转型为地方割据势力,印证了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在皇权崩塌后,武力唯有与地盘结合才能存续。

1931年升允病逝天津租界时,伪满洲国的闹剧尚未开场。这位末代总督至死不知,他誓死效忠的“皇帝”早已沦为列强博弈的筹码。历史给旧王朝的忠臣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当升允在西北浴血奋战时,溥仪正津津有味地学着英文单词;当他为复辟散尽家财时,宗社党同僚正将复辟经费存入日本银行。

这场跨越十年的复辟运动,最终沦为野心家与殖民者合谋的黑色寓言。升允的执着,不过是帝国斜阳下最后一抹悲怆的血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