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北上广深!从螺蛳粉到电动车,这座三线城市凭什么?

汽车 02-25 阅读:219 评论:0

你见过一座城市,它的街道上跑的全是电动车吗?在广西柳州,这可不是什么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从满街跑的五菱迷你电动车,到路边停放着充电的“小格子”,柳州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66%,稳坐全国第一的宝座。这不禁让人好奇,一个西南的三线城市,是如何完成这种“弯道超车”的?难道仅仅是因为这里的人特别喜欢电动车,还是说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深层的原因?

有人说,柳州的成功是“螺蛳粉经济”的意外收获。毕竟,螺蛳粉的爆火带动了旅游业,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偏爱。然而,这种说法未免太过 simplistic。柳州和上汽通用五菱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深厚的工业基础和汽车产业链才是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关键。五菱从生产拖拉机到造出国民神车五菱宏光,再到如今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力,每一步都踏在了时代发展的节拍上。

柳州的崛起,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远见卓识。早在2017年,柳州就启动了“政企三级联动工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柳州模式”。政府出政策、企业出产品,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想想看,新能源汽车能上公交专用道,还能免费停车,专属的“小格子”充电桩更是随处可见,这待遇,燃油车看了都得眼红。再加上购车补贴和充电优惠,买一辆电动车,在柳州比在其他城市划算得多。

当然,柳州模式也并非没有争议。有人质疑,这种模式过度依赖微型电动车,虽然销量上去了,但利润却很薄。五菱宏光MINI EV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极致的性价比,甚至被戏称为“价格屠夫”。拆解分析显示,这款车的单车利润可能只有几十块钱。有人说五菱是在“亏本赚吆喝”,是为了赚取新能源积分和政府补贴。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双积分”政策确实给了车企很大的动力去发展新能源汽车。

然而,低价策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更多人能够负担得起电动车,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五菱在技术研发和品牌升级上的投入。长期来看,过度依赖低价竞争,不利于企业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菱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从推出宝骏品牌到尝试银标系列,再到如今的五菱星光,五菱一直在努力摆脱“低端”的标签,向更高端的市场进军。

柳州的转型之路,与五菱的命运息息相关。五菱的成功,带动了柳州汽车产业的发展;五菱的困境,也制约着柳州的经济转型。2017年,柳州汽车产业产值达到了巅峰,几乎占据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然而,随着燃油车市场的萎缩,柳州的汽车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扭转颓势,柳州市政府提出了“一二五”工程,旨在推动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一二五”工程的核心,就是建设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打造纯电和混动两个百万级产品群,构建能源系统、电子电控等五个百亿自主产业集群。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柳州打造成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这个目标 ambitious 吗?当然。但柳州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柳州的优势在于,它拥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上游的电池、电机、电控,到下游的整车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一应俱全。此外,柳州还有着丰富的锂矿资源,可以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更重要的是,柳州人民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很高,这为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当然,挑战也同样巨大。首先,柳州的汽车产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其次,柳州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来支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最后,柳州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未来,柳州能否成功转型,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政府的支持力度、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的发展趋势,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柳州已经走在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柳州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故事,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在新能源时代,弯道超车并非不可能。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魄力,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三线城市,也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以2024年的数据为例,柳州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66%,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80万辆,这些数据都表明,柳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上汽通用五菱的单车利润仍然较低,这说明企业需要在提升品牌溢价和盈利能力方面继续努力。柳州的未来,取决于它能否成功地从“微型电动车之都”转型为“高端智能电动车之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