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解决结婚率,领证最高给4万,网友:拼婚吗?奖励AA

社会 04-30 阅读:457 评论:1

文| 梦清州

编辑 | 梦清州

前言

最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结婚率持续下滑。

为了挽救结婚率,各地政府也变着花样“催婚”,又是出台便利结婚的相关政策,又是在地铁站等地方设置便利的结婚登记地点。

而现在不仅是登记方便,不少地方还推出了真金白银的婚姻红包。甚至有些地方最高能拿到4万!

让不少已经结婚了的网友直呼“结早了”。

结婚率持续走低

近年来各地的婚姻登记处逐渐变得冷清,即使是热门的日子,选择去登记的情侣也不算多。

从官方统计看,全国结婚登记数量自2013年达到1347万对的高点后,已经连续九年走低。

到2022年,全年登记量降到683.5万对,相当于十年前的“腰斩”水平。

这种趋势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这类生活成本较高的大城市,就连过去结婚意愿更强的三四线城市,近五年登记量也普遍减少两到三成。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各地其实想了不少办法。

江苏、浙江等地就开通了“跨区通办”服务,也就是说不用回老家也能就近领证。

还有广东部分城市试点了周末和节假日开放登记,甚至山东还在公园里搞过“网红打卡式”婚姻登记点。

但这些便民措施虽然让领证过程变得更方便快捷,却没能让结婚登记的总量往上走。

从人群分布看,适婚年龄段的“主力军”也在收缩。

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25-29岁群体相比十年前减少了近1500万人,而30岁以上人群的初婚比例却在攀升。

换句话说年轻人不仅结婚总量减少,连结婚的“时间点”也普遍后移。

北京2022年的数据显示,居民平均初婚年龄已经超过30岁,比五年前推迟了近两岁。

2022年全国31个省份中,有29个省份的结婚登记量同比下滑,其中超过半数省份的下降幅度达到10%以上。

就连过去五年相对平稳的西藏、青海等地,去年登记量也首次出现5%左右的降幅。

有基层婚姻登记员提到,现在经常遇到情侣预约后临时取消的情况,这在十年前几乎很少见。

面对结婚率持续下滑,各地政府都十分着急,纷纷推出了多项“催婚”的政策。

前几天冲上热搜的就是一项真金白银的“催婚”政策。

这又是怎么回事?

结婚还能领钱?

近来各地为鼓励年轻人组建家庭,纷纷推出了一些奖励措施。

在广州白云区南岭村,今年1月开始实施的奖励方案就挺让人眼前一亮。

村里规定只要有一方是本村户籍股东成员的初婚夫妻,就能拿2万元奖励,要是两个人都是村里的股东成员,那可就是4万元。

当然这笔钱也不是随便就能拿到手的,得满足一些基本条件。

比如说要品行端正,信用状况良好,结婚证要在国内办理,而且婚姻关系得维持满一年。

村里还特别说明了,要是发现谁弄虚作假想骗钱,不光要取消资格,已经发的钱也得还回来。

过了没多久,南岭村又出台了生育补助政策。

只要有一方是村里的股东成员,生第一个娃给1万元,第二个给2万元,第三个给3万元。

这么一来,如果结婚加上生娃,一个家庭最多能拿到10万元补助。

这个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挺暖心的,觉得能帮助年轻人减轻不少负担。

在浙江,各地也开始行动起来。

绍兴上虞区从去年4月就开始给在当地领证的新人发1000元礼包。

衢州常山县也推出了类似政策,给25岁以下的新娘发1000元红包,只不过至少得有一个人是当地户口。

还有山西吕梁市从今年年初开始,给35岁以下女方发1500元,但要求两个人都得是初婚。

从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比去年同期少了15.9万对,去年第一季度又比前年少了17.8万对。

看到这个趋势,各地都在想办法鼓励年轻人结婚。

这些奖励政策虽然金额不等,但也都体现了地方政府支持年轻人成家的诚意。

在政策发布的当天,这个词条就直接冲上了热搜,不少网友都表示自己结婚结早了,感觉白白亏了几万块。

虽说发的钱对比实际开支可能不算太多,但也表明政府是真心实意想帮年轻人减轻负担。

可是除了少部分人的感慨,更多的评论其实是并不是支持,而是要“拼好婚”的年轻人。

虽然是开玩笑的方式,但这其实也反映出了年轻人结婚意愿不高。

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而国家又为何对年轻人不结婚如此着急?

再催也不结的原因

近年来多数年轻人推迟或放弃婚姻的现象成为了主流,很多人纷纷表示自己不愿意结婚。

从一些调查结果也能看出,不愿意结婚经济压力是首要考量,购房、育儿等开支对多数年轻人构成沉重负担。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部分城市家庭养育一个孩子至成年的平均成本超过50万元,这还未包含住房等基础支出。

所以面对这样大的花销,婚姻带给年轻人更多的是压力。

还有职业发展需求也影响着婚恋选择,特别是女性群体更倾向于先完成学业或稳定工作,避免因生育中断职业上升通道。

而且部分年轻人认为婚姻不再是人生必经阶段,更看重个人价值实现。

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社交方式改变,客观上增加了婚恋匹配难度。

互联网时代虽然拓宽了交友渠道,但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压缩了线下交往时间,部分人更习惯通过网络维持浅层社交关系。

而且婚姻连带的法律责任和家庭关系处理,也让部分年轻人产生顾虑,尤其是目睹父母辈婚姻矛盾的人群,更容易对组建家庭持谨慎态度。

那说到政府推动相关政策的动因,人口结构变化是最直接的考量。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登记数量连续八年下降,2024年总量较峰值时期减少约四成,这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形成压力。

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使得维持合理生育水平成为重要课题。

部分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滑,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产生现实影响。

通过政策引导适龄婚育,既是应对人口趋势的举措,也有助于缓解未来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

所以国家才会大力支持年轻人结婚,又是发钱又是给些便利服务,虽然最终的效果比较有限,但也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部分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其实并不热衷,认为可有可无。

即使有这最高4万的婚姻补贴,但和后续大量的花销相比,这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并不能真正缓解关于婚姻的焦虑。

当然结婚与否都是个人的选择,对于准备结婚的人来讲,这笔奖励的婚姻补贴其实就是锦上添花。

财联社2025-04-25——今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 较去年同期减少15.9万对

中国商报2025-04-26——多地发钱!结婚、生娃最高奖10万元!

极目新闻2025-04-26——“结婚+生娃”最高奖10万元!但这种情况,钱要被追回……

羊城派2025-04-28——多地发钱奖励结婚,鼓励婚育更须全方位支撑|时评

界面新闻2025-04-26——一季度结婚数同比下降15.9万对,多地发钱鼓励结婚

红星新闻2025-04-27——评论丨多地发钱奖励结婚,需透过“红包”看诚意

红网2025-04-27——多地发钱奖励结婚:更需打好政策的“组合拳”

极目新闻2025-04-16——初婚最高奖励4万元!广州一村发钱了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4-30 22:48:26

    要这么多人口干什么,往后都是人又智能,又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