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周总理病逝,毛主席得知丧讯后轻轻点头,杜修贤:您去参加吗
1972年1月,当毛主席得知陈毅去世的消息后,他一声不吭,脸上也没啥表情,一个人静静地坐了老半天,谁都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周总理帮老朋友陈毅改悼词,可因为好多原因,一直没能完成。想来想去,周总理最后还是决定把悼词交给毛主席看看,让他来敲定最终版本。
毛主席拿到悼词后,很快就浏览了一遍,没怎么多想,立刻拿起笔来动手修改。他圈划了一些内容,关于陈毅同志追悼会的文件也随之确定,还定下了追悼会的具体安排。陈毅的告别仪式会在八宝山公墓举办,不仅以前和陈毅有交往的老朋友都铁了心要来,而且很多民主人士也都表达了要亲自到场缅怀陈毅的心愿。
追悼会那天,按照平时的习惯,毛主席吃完午饭应该会回屋小憩一会儿。但警卫员觉得奇怪的是,那天他老人家穿着睡衣在床上翻来覆去,好久都没睡着,好像心里在琢磨着什么棘手的事情。当警卫员扶着毛主席走进书房后,老人家这才想起没看时间,便转头问警卫员:“现在几点钟啦?”
警卫员实话实说后,毛主席轻轻拍了拍沙发边儿,对警卫员说:“去吧,安排一下车子,我得去参加陈毅同志的告别仪式。”警卫员大吃一惊,但没敢多说什么,赶紧一边去告诉负责陈毅追悼会的周总理,一边安排车辆去接毛主席。不一会儿,毛主席穿着睡袍,坐上了专车,直奔八宝山公墓去参加追悼会。到了地方,他由工作人员带着,走进了休息室。这时,周总理已经告诉陈毅的夫人张茜,她连忙赶到休息室去见毛主席,心里特别激动。
毛主席眼含泪光,紧紧握着张茜的手,慢慢地说:“我也是来缅怀陈毅同志的,陈毅同志真是个大好人,也是位出色的同志啊……”说完后,毛主席没有接受张茜让他稍微休息一下再走的建议,反而让工作人员也给自己系上黑纱,坚持要去参加追悼会。下午三点,悼念仪式启动,毛主席和所有在场的人对着陈毅的骨灰盒深深鞠了三个躬;仪式完毕后,张茜细心地扶着毛主席,护送他上了返程的专车。那是毛主席最后一次出席葬礼,他亲自到场,送别那些曾经和他一起战斗过的老朋友。
【01,人生尽头的友谊:他无力参加并肩半个世纪的战友的追悼会,一滴泪足以寄托他的哀思】在参加完陈毅的葬礼没多久,毛主席又一次生病了。这次病情很严重,甚至让毛主席休克了过去,好在医生护士抢救得及时,他才慢慢醒了过来。周总理一听说毛主席身体不舒服,就赶紧从西花厅跑到游泳池去看望他。但周总理自己身体也不好,很虚弱,所以在车上待了老半天,都没能下车。那时候,毛主席生病了,但这件事没让外面的人知道,只有周总理和几个警卫员心里清楚。周总理肩上担子可重了,他一点都不敢放松。
大家都没意识到,那时候周总理已经出现了大便带血的情况,他心里可能隐隐有些不祥的预感,于是更加拼命地工作,没日没夜地忙活着,结果身体很快就瘦了下来,医生好几次都劝周总理去做个全身检查。可是周总理坚决不同意,他轻声求医生让他再多撑一会儿,说就算真查出了癌症,他也不在乎了,毕竟年纪这么大了,能多干一天是一天,多解决几件事心里就踏实了。那年五月中旬,周总理经过几位顶尖医生的共同诊断,确认患上了膀胱癌。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毛主席心情很沉重,他一页一页仔细地看着医生的报告,眉头紧锁。他马上让叶剑英他们组织医疗小组,赶紧行动起来。同时,毛主席还多次对周总理说:“你要好好休息,别太操劳了。”为了减轻周总理的负担,他还让邓小平接手了周总理的一部分工作。
1974年,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又变差了,毛主席知道后心里很难过。他虽然自己眼睛快看不见了,还躺在病床上,但还是坚持让身边的工作人员给周总理打个电话,问问他现在到底怎么样了。一个多月后,周总理自己动手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信里颤抖着讲述了他的病情,写完不久他就发起了高烧,昏迷了很久。毛主席得知消息,马上让邓颖超去照顾周总理,还特别告诉医生,一定要想尽办法救周总理。过了几天,周总理被查出得了“阿米巴痢疾”,这在当时是个很严重、死亡率很高的病。由于还没法做手术或者穿刺,医生只能给周总理用“冰敷”的办法来治疗。
还好几个小时后,周总理的情况好转起来,打败了病魔。身体有所恢复的周总理又在病床上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说自己的病情,信的最后他写道:“要是还得动手术,我也能扛得住,现在我就已经做好准备了。”过了几天,毛主席自己也在病中,还是批准了对周总理的治疗计划,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心里一直挂着周总理。每次看周总理的病情报告,他都特别仔细。尽管他因为白内障眼睛看不见,但只要有人给他念关于周总理的报告,他就听得特别认真,而且还让人惊讶地记住了周总理每天流了多少血,做了多少次手术这些信息。
毛主席那时候坐的沙发看起来有点老旧,又大又硬邦邦的,坐着挺难受,以至于毛主席的背上都磨出了疮。工作人员特地为他打造了一款新沙发,坐垫换成了软绵绵的海绵,里面还打了好多像蜂窝一样的小洞,坐起来舒服多了。毛主席一试,高兴得直晃悠新沙发,连声说:“这沙发比老的好太多啦!以前那个,我这身材坐上去脚刚好沾地;总理坐的话,脚就得吊着了。现在总理身体不好,你们也得给他送一个去。”毛主席真是个细心的领导,对啥事儿都看得准,而且对老战友一直都很上心。
不过让人难过的是,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像大家期盼的那样逐渐好起来,反而因为各种原因,一天比一天差。到了1976年1月8日,长期病重的周总理最终因为疾病离开了我们。那天,身体也很虚弱的毛主席好像早就有种感觉,几乎整晚都没怎么睡觉。当工作人员得知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后,犹豫了好久,才鼓起勇气,轻轻地告诉了毛主席这个不幸的消息。毛主席啥也没说,只是微微点了点头,意思是他知道了。过了几天,有人把周总理追悼会的相关文件拿给毛主席看。这时,站在主席身边的杜修贤,像个小孩子按捺不住好奇心,轻轻地问主席:“到时候总理的追悼会,您会去吗?”
毛主席一直沉浸在悲痛里,没怪杜修贤太冲动,只是轻轻拍了拍自己稍稍抬起的腿,声音带着深深的哀伤和艰难地说:“我现在啊,已经走不动了。”说完后,毛主席在文件上自己该签字的地方画了个圈。他没能亲自去送别周总理,因为身体实在太差,病得很重。但他还是特地让人送去了一个花圈,放在周总理的遗像旁边,用这样特别又带着不舍的方式,跟他一起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战友正式说声再见。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间有着长达五十年的情深义重,他们彼此知根知底,互相信赖,更不容许任何人讲对方的坏话。
【02,不愿打针地坚持:他说治疗病症也要“自力更生”,吃药和打针全部属于“外援”】然而,虽然毛主席总是嘱咐医生要全力医治周总理,但他自己却很不愿意吃药打针。他认为生病就像打仗,只有靠自己的抵抗力才能打败病魔,治病得靠“自己努力”,而吃药打针不过是借助“外力”罢了。照顾毛主席晚年生活的医生说,在他老人家生命快要走到尽头的那阵子,身体越来越差,这显示出他一直坚持的想法没能“如愿”。他几乎吃不下任何东西,这让医生感到非常头疼和忧虑。毛主席经过医生多次好言相劝,最后才不太情愿地答应插上鼻饲管。这管子是从国外带回来的,细细的,能从鼻子里一直插到胃里,用来给身体送营养,维持生命。
照顾毛主席的贴身护士孟锦云,经常劝说他别太固执,要听医生的话。她还拿刘伯承作比较,说刘伯承身体原本比毛主席硬朗多了,不也用了鼻饲管,而且效果很好。鼻饲管是给病人补充营养的小帮手,要是没了它带来的营养,身体哪还有力气对抗疾病呢?当然,毛主席虽然性格倔强,但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死活”不听医生的建议和提醒。张玉凤回想起,毛主席在准备做白内障手术那会儿,和平常一样,心里有点不愿意。有一天,张玉凤看毛主席睡得特别香,就问他睡得咋样?毛主席笑着说“很好”,张玉凤瞅准机会,接着跟主席说:“要不咱们今天就把那件‘重要的事儿’给办了吧?”
毛主席像个小孩子似的,想要赖皮一下,装糊涂地问:“啥大不了的事儿啊?”张玉凤实话实说:“不就是做白内障那个手术嘛,您之前不是已经点头同意了吗?”由于当天阳光明媚,张玉凤干脆利落地决定,不如就趁现在,把事儿办了。她立刻叫来了医疗团队,给毛主席做了个全身检查,确保手术前的一切都准备妥当。毛主席心里更加忐忑,怕手术没做好,反而把情况弄得更糟。于是,他叫来了张玉凤,让她放《满江红》的录音给自己听,好让心情放松点。接着,他跟着昆曲的节奏,一步步走向手术台,准备接受治疗。手术做得非常顺利,过了一周就能拆掉绷带了。毛主席已经一年多没看到外面的世界了,当眼前重新亮堂起来的那一刻,他不禁眼眶泛红。之后,他又开始不分昼夜地忙碌起来,读书工作两不误。
【03,工作到最后时刻:他用颤抖的手费劲书写一份份文件,始终保持“自己的事自己来”的原则】很久以前,在一次舞会结束后,孟锦云跑到毛主席屋里去玩,好奇地问了他一句:“您小时候有没有想过,将来会成为大领导呢?”毛主席笑着对孟锦云说:“我当然有过这念头,小时候我就梦想着当大领导。我爸让我放鸭子,我赶着一群鸭子看它们扑通扑通跳进水里,那感觉太奇妙了,就像是在带领一支大军一样。”小时候,他卖力地赶着鸭子;等长大了,他一直不停歇地工作,直到生命的尽头。那时候,毛主席已经病得很重,没法坐在他常去的办公室里看文件,也听不了会议室里同志们的讨论,更没办法回到他心爱的田地里,去感受清新自由的空气了。
他因病被困在卧室的床上,手不停地哆嗦,还是一点点艰难地写着、批着文件,一直守着“自己能干就自己干”的规矩,从不愿随便打扰别人。有一次,毛主席看完电影《创业》回到卧室,像平常一样半靠在床头,拿起笔和纸打算写点什么。孟锦云见状,赶紧拿了本硬壳精装书递给他,垫在腿上好让他写字更舒服。写完后,毛主席把纸递给了孟锦云,孟锦云接过就认真地看了起来,同时也读出声来。可是读到某个“不必强求”的地方时,她实在看不清毛主席写的字了。
毛主席拿起纸张,瞅了一眼,对孟锦云说,那是“批评”的意思。孟锦云忍不住对毛主席提议道:“您写字的时候手颤得挺厉害的,要不以后您口述,我们帮您写下来咋样?”毛主席回绝了:“不成,这事儿得我自己动手,光动嘴皮子可不行。”毛主席那种凡事都喜欢自己动手、亲历亲为的性格,一直都没变过一点点。1976年9月的一天,孟锦云向单位请了假,打算回家瞧瞧好久没见的老公。可刚踏进家门没多久,就有个急事找上门来,让她赶紧回中南海去。孟锦云没敢拖延,赶紧和老公说了声就奔回毛主席住的地方。到了那儿,她才发现,原来是毛主席的老毛病又犯了,心脏出了问题,情况挺严重的。
医疗团队努力急救了二十多分钟,才让主席转危为安。几位政治局的大领导站在床边等着,毛主席一有点意识,他们就一个个轮流去看望他。那时候,毛主席特地让叶剑英走到床边,两人小声聊了好久。别人都不知道他们具体谈了啥,但从毛主席眼神突然亮了起来可以看出,这事儿对他来说肯定非常重要。9月8号晚上7点的时候,孟锦云来接替工作,刚好看到毛主席喘气很急,她连忙上前给毛主席揉揉胸口,听见主席轻声说:“我很难受,快去找医生……”
医生把氧气管凑近毛主席的鼻子,毛主席伸手轻轻拉了拉管子,几分钟后呼吸渐渐平稳下来。接着,医生想拿棉签给他清理鼻子,但发现他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昏迷,完全没有任何反应。然后,医护人员又一次进行了紧急抢救,但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努力,毛主席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听到主席去世的消息,江青立刻从附近赶来,头发凌乱,满脸慌张,猛地冲进主席的卧室,一下子跪倒在毛主席遗体旁,边哭边大声喊着:“医生!医生在哪里?快来救救主席!你们怎么能不救主席呢?”她故意大声哭喊了老半天,嗓子都喊哑了还不停,那副伤心的样子,要是不了解她的真面目,真会让人忍不住想掉眼泪呢。
尽管人们心中充满无尽的悲伤,但那位引领中华民族迈进新中国大门的伟大领袖,他那永远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再也不会睁开了。他离开了这个世界,却在历史书上留下了耀眼的一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