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62岁,夫妻俩退休工资11000,回农村养老一年,我俩却落荒而逃
01
我叫周桂兰,今年62岁,初中学历,丈夫叫王志国,比我大两岁,今年64岁。
我们是来自一个小县城的普通退休夫妻,年轻时王志国在一家国营厂做维修工,我则在街道办的社区食堂做厨师。
我们收入不高,但胜在稳定,如今每个月两人加起来有一万一千块的退休工资。
我们年轻时吃了不少苦,攒下的钱也不多,好在两个孩子都争气,大女儿在城里当老师,小儿子自己开了个装修公司,生活也算过得去。
原以为我们这辈子就这么安稳着过了,没想到,儿子忽然提议我们“回老家养老”。
“妈,您不是一直念叨农村空气好、吃得健康吗?您和我爸要不回村里住住,我把老宅翻修一下,您们也能悠闲点。”
我听了心里还真有些动心。
我们那个小山村,虽然偏僻,但风景好、邻里熟,年轻时我们在那里耕田种地,亲手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想着退休了,也该回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就当回归自然。
王志国一开始不太愿意,说怕麻烦,但看到我心动,他也就同意了。
于是,儿子花了两个月把老屋翻修了一遍,装了热水器、抽水马桶,甚至还安了空调。我们带着简单的行李,坐上儿子开的车,回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老家,想着就此开启一段田园牧歌式的晚年生活。
谁知,这一切的美好设想,在现实面前,被一一击碎。
刚回村时,一切都像梦一样美好。邻居们热情地迎接我们,尤其是隔壁的老乡张婶,拉着我的手说:“哎呀,桂兰啊,你们终于舍得回来了!这下可热闹了!”
我笑着点头,心里暖洋洋的。每天早起,跟王志国一起去山脚下转转,看看庄稼、听听鸟叫,回来吃点小米粥、咸菜,日子虽然简单,却让人觉得踏实。
可没过两个月,那种“乡愁”就开始变了味儿。
问题的源头,来自村里的“人情”。
我们刚回来那阵子,村里谁家办个酒席我们都去,哪怕是三代以外的亲戚,我们也包个200块的红包,图个热闹。可没想到,我们这一回来,村里人像是发现了一个“摇钱树”。
“王哥,听说你们退休工资不少吧,一个月一万多呢?”
“哎呀,桂兰啊,这次我家孙子办满月酒,你和志国一定要来,顺便多包点啊!”
他们嘴上说得客气,其实话里话外全是算计。
我跟王志国说:“我们光这两个月,礼金就出了三千多块,这哪是养老啊,是来扶贫的。”
王志国皱着眉不吭声,但我知道他也不痛快。我们不是不愿意帮人,可这份子钱根本没完没了,今天是满月,明天是乔迁,后天又是哪家孩子升学宴,似乎所有人都在等着我们来“送钱”。
更让人难受的是“看不起”的眼神。
有一次,我在村口买菜,碰到一个邻居家的小媳妇,她跟我聊天时,话里带刺:“你们城里人回来住得惯吗?这儿可没咖啡、没健身房哦。”
我勉强笑了笑,但心里难受。我们压根没那讲究,只是想图个清静。
说实话,我最难过的还是亲戚的态度。
我哥家的女儿,也就是我侄女,听说我们回来了,跑来家里坐了一次。
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姑,我家孩子要上大学了,学费还差点,您能不能帮衬点?”我说:“你爸妈不是还有点存款吗?”她立马翻脸:“哎呀,您可是城里人,咱爸说你退休金高,总得帮帮亲戚吧。”
我愣住了,原来我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个“提款机”。
王志国气得直拍桌子:“我们自己还指望着这点退休金过日子呢,哪来那么多钱给你们!”
结果人家一走了之,背后还说我们“有钱还小气”。
最让我们心寒的一次,是王志国的堂弟来借钱。这个堂弟年轻时好赌,欠了一屁股债,听说我们回来,直接开口要借五万,说是“翻身本”。
王志国犹豫了几天,最终还是没借。堂弟当场就翻脸:“你就不认亲了是吧?你不借,我就让你在村里待不下去。”
果不其然,从那以后,村里人看我们的眼神都变了。
甚至有次我去买鸡蛋,卖鸡蛋的老太太故意把价格抬高一倍,说:“你们不是有钱吗?”
我当时鼻子一酸,差点没哭出来。
想回城的时候,我跟王志国说:“咱们是不是太天真了?以为回老家就能清净,结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了。”
王志国叹了口气:“人情冷暖,咱们都老了,还能怎么办?”
可我知道,我们不能这么耗下去。
村里还有个让我彻底死心的事。
有天晚上,院子后面养的鸡被偷了。我去找邻居帮忙看监控,人家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哎呀,那点鸡没多少钱吧,你们城里人不在乎的。”
我咬着牙回家,连报警的心都没有。
那一晚,我失眠了。我看着黑漆漆的屋顶,想起年轻时我们在这里种田、养娃,哪怕吃咸菜、住土屋,也觉得有盼头。可如今,我们带着一点点老人的体面回来,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第二天早上,我对王志国说:“咱们回城吧,这地方,不是咱们待的了。”
王志国没吭声,只是点了点头。
我们草草收拾了东西,锁上门的时候,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翻修过的老屋,心里却没有一点留恋。
03回到小县城的那天,我们俩都松了一口气。
虽然城里空气没那么好,楼上楼下也吵闹,但起码我们可以安心过日子,不用担心谁来借钱,不用提防谁在背后算计。
我坐在阳台上,看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忽然觉得这才是“家”。
“养老”,不是回哪里,而是心能安在哪里。
我们以为乡村是宁静的港湾,却忘了,那里也有复杂的人情,有无法回避的现实。
或许,有些地方,再熟悉,也不属于我们了。
我和王志国现在每天早起去公园跳广场舞,下午去老年大学听课,偶尔去社区食堂吃饭,花不了多少钱,却过得踏实。
那些曾经的“乡愁”,如今也只是回忆而已。
我们不恨谁,也不怪谁,只是终于明白,有些梦,不适合在现实中追。
养老这条路,我们还会继续走下去,只是这次,我们不再轻易“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