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军压境,伊朗迎来强援,中俄同时发声,不许中东生乱
美国大军压境,威胁对伊朗开战,目的何在?关键时刻,中俄都有哪些重要表态?
近日,美国在中东的军事部署引发全球关注。据环球网报道,美国“卡尔·文森”号和“杜鲁门”号核动力航母现身红海与波斯湾。此外,特朗普政府还从本土调派6架B-2隐形轰炸机进驻印度洋迭戈加西亚基地。这一基地距离伊朗仅3800公里,既处于B-2的安全作战半径内,又超出胡塞武装导弹射程,摆出一副随时“开战”的架势。加上特朗普威胁“谈不拢就轰炸伊朗”,不少人担忧中东爆发大战,伊朗孤军奋战撑不住。

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其实伊朗并非孤军奋战:中俄两国通过联合军演、高层会晤和外交声援,明确表态“不许中东生乱”。这场博弈背后,既有美国的战略算计,也有中俄破局的决心,同时引发国际社会对全球能源安全的担忧。
特朗普自诩“和平总统”,为何“大军压境”威胁对伊开战?
特朗普的强硬姿态,表面看是为巩固与阿拉伯盟友的关系。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与胡塞武装长期对立,美国打击胡塞武装既能“为盟友撑腰”,又能通过军售和驻军强化地区影响力。

但更深层的意图,或许是借中东乱局“讹诈”欧洲。美国近期在俄乌冲突调解中表现强势,但欧洲对能源安全的焦虑始终未解。若中东局势失控,欧洲能源供应将雪上加霜,美国便可借机施压欧洲在俄乌问题上让步,甚至迫使欧盟配合其对伊朗的制裁,然后美国就可以进一步“收割欧洲”。
不过,美国对伊开战的威胁更像是虚张声势。首先,全面开战代价巨大。伊朗扼守霍尔木兹海峡,一旦冲突爆发,全球30%的石油运输可能中断,国际油价将飙升,美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其次,美国有意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若在中东深陷泥潭,必然削弱其在亚太与中国博弈的筹码。更关键的是,中俄的强硬表态让美国投鼠忌器——两国不仅联合伊朗举行海上军演,更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明确反对单边军事行动。
中俄为何力挺伊朗?中俄反对美国在中东“掀桌子”,既是基于现实利益,也是为反对霸权行径。对中国而言,中东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枢纽,伊朗更是重要能源伙伴。若美国颠覆伊朗政权,中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将遭重创,能源安全也会受威胁。俄罗斯则借支持伊朗扩大中东影响力,既能对冲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带给自己的压力,又能通过武器出口和能源合作巩固自身地缘利益。

此外,中俄的联合行动直指美国单边主义。3月中旬,中俄伊三国在阿曼湾举行“安全纽带-2025”军演,三国舰艇协同演练,展示出多边合作应对危机的能力。演习结束后,三国高层火速在北京会晤,商讨伊核问题解决方案,明确拒绝美国主导的“霸权式谈判”。这种“军事+外交”的组合拳,不仅为伊朗争取了喘息空间,更向世界证明:国际事务不应由一国说了算。
一旦美军对伊朗动武,中俄直接参战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两国绝不会坐视不管。经济上,中俄可通过扩大能源采购、启用本币结算等方式,帮伊朗绕过美元制裁。军事上,俄制S-300防空系统、无人机技术已大幅提升伊朗防御能力。更关键的是,中俄在联合国的否决权将成为阻止美国“合法化”战争的关键屏障。

历史经验表明,美国的“极限施压”只会促使中俄伊加速靠拢。从能源合作到军事演习,三国正构建一套“反霸权”的协作体系。与西方打交道这么多年,伊朗逐渐悟出一个道理:依赖西方只会沦为傀儡,与中俄合作才是生存之道。所以哪怕特朗普真的下令对伊开战,伊朗也不会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