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方式,不打不骂,却能养废一个娃!

娱乐 02-27 阅读:8 评论:0

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一种非常普遍却又极其糟糕的教育方式正在悄然蔓延,那就是:一边溺爱,一边打压。

许多家长在“爱”的名义下,在物质和生活上过度包办,导致孩子没有延迟满足能力、缺乏独立性,成了“巨婴”;但另一方面,这些家长又在精神上对孩子充满不信任,常常过度控制和打压孩子,甚至美其名曰:“我不管他会更糟糕。”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陷入极大的迷惑和内心冲突。

看似是爱,实则是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和成长。

用一句话形容这类孩子的生命状态,便是"悬浮式生存"——他们的精神世界如同漂浮在溺爱与打压的夹缝中,既无法扎根现实,又难以触碰真实的自我。

这类孩子常表现出"间歇性觉醒综合征":例如某天突然发誓要洗心革面,主动制定学习计划、承包家务,甚至写下"孝敬父母保证书";但不出半月便彻底躺平,昼夜颠倒打游戏,对家人恶语相向。

这种极端摇摆让旁人误以为"缺乏毅力",实则是内在人格分裂的外显。

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主人公,童年时父亲对体弱妹妹的偏爱与对她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导致松子成年后不断在讨好他人与自我毁灭间循环。

现实中这类孩子往往陷入更隐蔽的困境:他们既感激父母的物质付出,又痛恨精神层面的否定;既渴望证明自己,又深信"真实的我不值得被爱"。这种认知撕裂,远比表面的行为叛逆更触目惊心。

01

这种养育模式的本质,是父母将自身焦虑转化为两种极端投射:

•溺爱:以保护之名的精神阉割

父母通过包办生活、无底线满足物质需求,在孩子周围筑起"无菌温室"。

如同《变形记》中那些生活无法自理的城市少年,他们被剥夺了试错权,逐渐丧失面对现实的能力。

更危险的是,这种"服务型爱意"会让孩子形成寄生型人格——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却对自我价值产生严重怀疑。

•打压:以期待为名的情感绞杀

当孩子达不到预设标准时,父母又通过"考不上重点人生就完了"等威胁性语言实施精神控制。

心理学研究显示,持续否定会激活大脑的"习得性无助"机制,让孩子认定努力毫无意义。

典型案例中的17岁网瘾少年小君,正是在祖辈溺爱与父母高压的撕扯中,选择用虚拟世界逃避现实。

这两种矛盾力量的叠加,如同在孩子内心安装"双重操作系统":一套程序要求他无限索取,另一套却不断审判他的"不配得"。

最终,他们只能通过游戏氪金、疯狂追星等成瘾行为,在虚拟世界中拼凑破碎的自我认同。

02

这种养育模式往往源自父母未愈合的心理创伤:

•童年物质匮乏的母亲,通过给孩子买限量球鞋补偿自己的遗憾;•曾被严苛对待的父亲,用"挫折教育"之名延续自己遭受的语言暴力;•控制欲强的家长,实则是恐惧孩子独立带来的分离焦虑。

更值得警惕的是"家庭权力结构失衡":当祖辈溺爱、父母管教时,孩子会利用这种矛盾操控家庭关系。

就像我曾经看过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其中有一个15岁仍不会洗内衣的少年,全部依赖母亲,但是很矛盾的是他既享受母亲的照顾,又用"无能"反抗父亲的控制,最终在双重标准中沦为"专业巨婴"。

03

作为父母,溺爱和打压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但解决的办法并非一蹴而就。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帮助父母们找到更健康的教育方式:

•物质上的切割:父母应当明确,溺爱并不等于爱。在满足孩子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物质上的无底线退让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依赖和虚弱。

孩子要学会自立和承担责任,父母要适当减少对孩子的包办行为,允许孩子面对挫折和困难。

•精神上的信任:父母要放下对孩子的不信任,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做决策。通过积极的沟通与鼓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支持,而不是不断的怀疑和打压。

培养独立的人格:让孩子从小就明白,生活中有责任与义务要承担,而不仅仅是享受父母的爱和照顾。

教育孩子要面对现实的挑战,学会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而不是一味逃避和依赖。

•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要通过积极的言语和行为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内在力量。避免用“你不行”、“你做不到”之类的言辞打击孩子,而是要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他们的潜力。

•自我反思:父母也需要不断自我反思,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适,是否过度控制或者过度溺爱。与孩子共同成长,而不是仅仅将教育任务转嫁给孩子。只有父母自身也能修正教育观念,孩子才能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写在最后

这类家庭悲剧中,没有真正的加害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个新闻,一个少女追星一年花了将近四十万,把家里的积蓄挥霍一空,然后还用自杀威胁母亲,再给一万五去看明星的最终场。被母亲拒绝后一直辱骂母亲,觉的母亲自私不给她!

大家觉得这种行为背后,是受什么影响?

她的暴戾背后,也许是二十年未曾被看见的情感饥渴。

当我们摒弃"白眼狼"的道德审判,才能读懂成瘾行为背后的求救信号——那些深夜游戏的厮杀声里,藏着一个孩子对自我掌控权的绝望争夺。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养育是父母逐渐变得无用的过程。"

真正的爱,是陪孩子直面现实的粗粝,而非替他们粉饰太平;是相信生命自有向上生长的力量,而非用焦虑浇灌出畸形的花朵。

这场代际创伤的突围战,需要两代人共同完成:父母退后一步见证成长,孩子向前一步拥抱真实。

网友评论